四三、世間人民。不順法度。奢淫驕縱。任心自恣。居上不明。在位不正。陷人冤枉。損害忠良。心口各異。機偽多端。尊卑中外。更相欺誑。瞋恚愚痴。欲自厚己。欲貪多有。利害勝負。結忿成讎。破家亡身。不顧前後。富有慳惜。不肯施與。愛保貪重。心勞身苦。如是至竟。無一隨者。善惡禍福。追命所生。或在樂處。或入苦毒。又或見善憎謗。不思慕及。常懷盜心。悕望他利。用自供給。消散復取。神明剋識。終入惡道。
「世間人民,不順法度」。「法」是法律,「度」是制度、禮節,包括風俗習慣、道德觀念。不守法,不守禮,社會就亂了。下面是說社會的混亂現象。
「奢淫驕縱,任心自恣」。「任心自恣」是為所欲為。
「居上不明,在位不正」。「上」指社會領導階層的人物;「不明」,不明理;「不正」,思想行為不正,以私害公。這是指官員貪贓枉法,心術不正,不是為老百姓謀福利,而是想盡方法詐取老百姓的勞力、財物來供養自己,這是大盜。下面是舉例。
「陷人冤枉,損害忠良」,為了要奪取他的權位、財富,這統統是盜心。
「心口各異,機偽多端」,說的跟做的不一致,用機心欺詐。這在古今中外都在所不免,縱然是賢明的領導者,難免不冤枉幾個好人,難免沒有做錯幾件對不起老百姓的事情。一個十全十美,一生當中沒有過失的人,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找不到。
「尊卑中外,更相欺誑」。「尊」是尊長;「卑」是下人;「中」是自己家人;「外」是自家以外的人。為了自己的利益,無論對尊、對卑、對家人、對外人統統欺騙。一家不和,父子兄弟,親戚朋友,都互相欺騙。
「瞋恚愚痴,欲自厚己,欲貪多有,利害勝負」。這是從貪財、貪利而發生的。自己總想多得一分,不能互相推讓,彼此爭執,反目成仇。
「結忿成讎,破家亡身,不顧前後」。「前」是前因,「後」是後果,他不曉得前因後果,所以敢作敢為,到果報現前,後悔來不及了,結果是家破身亡。
「富有慳惜,不肯施與」,富貴人吝嗇、慳貪,不願意幫助別人。世間人不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愚痴蒙昧,自私自利。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,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是一個。這才明瞭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與自己有密切的關係,我愛護自己就會愛護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。學佛一定要把心量拓開,關心一切眾生,心量愈大,福就愈大。世出世間,佛的福報最大,因為佛的心量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
「富有」是福報,但是福有盡的時候。經上也說:「財為五家共有。」五家,第一是「水」,水會淹;第二是「火」,火會燒光;第三是「官家」,從前犯罪,財產充公;第四是「盜賊」,強盜、小偷;第五是「敗家子」,無法提防。
財要如何保全?布施,多做社會慈善利益眾生的事情。中國春秋時代的范蠡,是越王勾踐的大夫,越被吳滅了之後,他幫助勾踐恢復國家。但他功成之後,改名換姓,去做生意,沒有幾年發了大財。發了財之後,統統布施,再從小本生意做起,沒有幾年又發了;發了又布施,這樣一生三聚三散,這是真正有智慧、有才幹,是非常正確的。
所以,我們自己衣食足夠,應當要照顧貧窮的人,為社會、為地方造福。要知道修善、修福、積德,財愈施愈多,捨就有「得」,不捨就不「得」。
「愛保貪重,心勞身苦」,錢多了患得患失,身不得自在,所以身心俱苦。
「如是至竟,無一隨者」。古德講: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。一生所造的善業、惡業不相捨離,一切功名、富貴、財物一樣都帶不走。真正覺悟的人,曉得修能帶得走的,帶不走的不必理會,不必多費精神。
<續載中…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