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王,汝觀佛身,從百千億福德所生,諸相莊嚴,光明顯曜,蔽諸大眾。設無量億自在梵王,悉不復現。其有瞻仰如來身者,莫不目眩。
「龍王」是六道眾生的代表,為何用「龍王」來做代表?『龍』是變幻多端,變化莫測;就自身來說,我們起心動念千變萬化;就生活環境來說,一切人事物也是變化莫測,所以用「龍」來表法。『王』是自在的意思,無絲毫勉強,表習性已經成了自然,就像天性一樣,自自然然起心動念,剎那不住,所以用「王」來代表。由此可知,我們業力之深,自己無法體會;業障深重之所以然,自己完全不能覺察。此地以龍王來表法,意思很深,這是六道眾生。
「汝觀佛身」,佛教導我們,觀察佛身。佛是現身說法,為大眾做好榜樣。佛身相好,「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」。相好是果報,果必有因。我們常說「相隨心轉」,不但我們自身相貌、體質是隨心所轉,生活環境又何嘗不是?除自身外,都是生活環境;換言之,全是依報。跟我們一起生活的這些人是人事環境,物質是物質環境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也是隨心所變,隨心所轉。
我們覺得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都不好,而新加坡的許哲說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都非常美好,這是什麼原因?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你心想的是美好,一切人、事、環境都是美好的;你的念頭不好,人事物沒有一樣是好的。蕅益大師說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。」人心好,起心動念都好。
「百千億福德所生」,佛每一個念頭都是福德。『百千億』不是真正的數字,是形容詞。佛告訴我們一彈指有六十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個念頭,所以一秒鐘有兩個十萬八千念頭。這種微細的念頭,凡夫不能覺察。誰見到了?八地菩薩見到了。八地菩薩定功深,心地清淨,能覺察到微細念頭的生滅。六道凡夫的念頭,佛將之歸納為「善、惡、無記」三類。善有福,但不是德;六道眾生有福,德談不上。何謂德?所有一切念都是善念,念念無住,《金剛經》云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;無住是離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我們極微細的念頭都墮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根太深了,所以佛教導我們,我們學起來這麼困難是有道理的。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生滅,每個生滅都具足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由此可知,我們今天講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是放下粗相,好像一棵樹,放下幾片葉子而已,放下這個樹梢而已,枝幹絲毫都沒有動搖。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佛?
我們供養佛像的用意就在此地,讓我們看到佛像,想到佛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全是圓滿的福德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生什麼心?生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的心,眾生有感,佛立刻就有應。生心我們很難理解,因為凡夫講到生心就會起心動念;而佛沒有起心動念,所以這個生心的意思很深。佛與菩薩隨類現身,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佛為一切眾生隨機說法,也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。
學佛從哪裡學?從這些地方學。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,因此入門也不一樣,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根性。古德常講:「人貴自知之明」,自己一定要了解自己,修學就方便了。世間迷惑顛倒的人,不認識自己,狂妄自大,這種人在世法、佛法都不能成就。我們仔細觀察果然不錯,凡是狂妄自大的人,在社會上一無所成;真正有成就的,謙虛恭敬,表現得處處不如人。《了凡四訓》裡,袁了凡看人的標準也是如此,看到這些應試的舉人,只要是謙虛恭敬,表現得樣樣不如人,他說這個人決定考中;而狂妄自大、目中無人的人決定落第,都被他料中了,這裡頭有大道理。
福德的根是什麼?十善業道。諸佛如來百千億福德的根本,就是「淨業三福」的第一條: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所講的就是這一句,但是有輕重的差別,它是以「孝親尊師」為重。《十善業道經》與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無二無別,偏重在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這兩部經合起來看,「淨業三福」第一條就圓滿了,諸佛菩薩從這裡修起,也在這個地方完成。發心起修,就是發心住的菩薩,功德圓滿就是究竟的佛果。究竟的佛果,只不過將這一條十六個字圓圓滿滿做到而已。我們要懂這個道理,然後才曉得怎樣修學。
《地藏經》云:「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。」想想我們,我們今天的身是從百千億業障所生,從罪業所生。我們念念都是自私自利,這就是罪。佛是福德所生,佛起心動念決不為自己。怎麼知道?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佛菩薩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、「無我見,無人見,無眾生見,無壽者見」,所以他成就的是無量福德。我們起心動念自私自利,這是具足四相,所以無不是罪。這個事實真相明白,就知道應該怎麼做。
「從百千億福德所生」,這是因;「諸相莊嚴」,這是果報的總說。世間眾生福薄,佛陀示現在世間,總是與一切眾生現同類身,現同類身裡的好相,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我們比較能體會到。而經中讚歎佛的報身,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凡夫無法理解。世間有志之士,如同阿難尊者,見到佛的相好光明,發心向佛學習。這是把果報展現出來,如果你覺得這個果報好,你也想要,就要像佛菩薩一樣修因,因圓果就滿了;不修因,果報決定得不到。
「光明顯曜」,這是顯示果德。『光明』,就是中國人常講的氣氛,外國人說的磁場,佛法稱作光。無論是說氣氛,或是說磁場、光明,凡夫所感觸到的,只是貼近這一個發光的物體,感覺到目眩。這個光明,實際上它的範圍是遍虛空法界。物質的波動,愈遠愈弱;從情識裡生的思想波,雖然不同於物質的波動,它也是愈遠這個波動的力量愈微弱。可是自性的光明不同,大乘經常講,「諸佛菩薩,光明遍照」,他那個光明是均勻的。但是凡夫依舊不能覺察,原因是被自己的煩惱障礙,如果把煩惱習氣斷除,在任何地方、任何時間,我們感受佛光明遍照都是圓滿的。
這就是性德與修德之異,修德是有濃淡之分,像我們感受這個氣氛一樣。我們親近一個有德行的人,就感覺得這個氣氛特別濃;雖不在他的房間裡,也能感受到。甚至於在他的庭院也能感受到,庭院之外就愈來愈薄,就感受不到。其實在理論上講,他的磁場、氣氛、光波,也是遍虛空法界的,但跟佛、法身菩薩不一樣,他的氣氛雖然好,煩惱沒有斷盡。他的煩惱比我們輕,我們感受他的氣氛就好;如果他的煩惱比我們重,我們感受的氣氛就非常不好,我們是混濁的氣氛,他的混濁程度比我還嚴重,就是這個道理。
不但理如是,事亦如是。最明顯的感受,人沒有修持,心地不清淨,充滿貪瞋痴慢,他身上的氣味、口裡吐出的氣味、呼吸的氣味,都很難聞。如果年歲愈大,氣氛就愈不好,因為這一生中累積的惡業多,惡的氣氛、念頭造成生理的變化,生理的不正常。有修行的人不一樣,譬如虛雲老和尚,不但身體氣味清香,連衣服的氣味都清香。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,剃一次頭,衣服從來不換,但全是香味。由此可知,善惡的念頭確實影響我們的生理,影響生理的組織,影響分泌。
佛是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斷盡了,這個境界我們無法想像,在佛法稱作「光明顯曜,蔽諸大眾」,『蔽』是隱蔽。
「設無量億自在梵王」,『設』是假設;『無量億』是表多;『自在梵王』是大自在天、摩醯首羅天,在三界裡富貴到極處!他們修四禪八定,也是福慧雙修,煩惱習氣完全伏住,但沒有斷,如果斷了就證阿羅漢果,就不是凡夫。他的氣氛、磁場,也無人能相比。
我們修行要在這些地方勘驗自己有沒有進步,如果感覺得身體氣味很難聞,就是沒有功夫。真正有功夫的人,這種難聞的氣味,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淡,一月比一月淡,這是證明自己功夫有進步。一星期不洗澡,身上雖有污垢,但不難聞,真有功夫的人並不染著。這都是佛菩薩為我們現身說法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,要了解事實真相,認真努力修學。真正得自受用,才能夠利益別人;自己都得不到受用,如何談他受用?他受用必定是先自受用。
諸佛菩薩教誨我們「要真幹」!這些年來,我將佛法做了一個總歸結,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;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,大家都熟知,都能記得很清楚,念念不忘,依教奉行。我們修真誠心,真就不假,誠就不虛偽;清淨就不污染;平等就沒有高下;正覺就不迷;慈悲就決定沒有自私自利。這是佛心,這是菩提心,我們要如是存心。落實在生活,要看破、放下。看破是一切通達明瞭;放下是一塵不染,絲毫不染著。表現在外面,就是此地講的「光明顯曜,蔽諸大眾」,就是自在、隨緣。末後結歸到念佛,前面九句十八個字統統是念佛,以念佛作歸結裡的總歸結,這樣我們一生當中就圓滿成就。起心動念都要如是修、如是學,決定沒有自私自利,念念都是為利益一切眾生,自自然然做社會大眾的榜樣。
「悉不復現」,大自在天王坐在佛的會下,他們的福德光明都不能現前。好比是在太陽底下,點燃無量億的蠟燭,蠟燭的光都顯不出來,這個比喻大家好懂。這是說明在佛面前只感受到佛的氣氛,大自在天的氣氛就沒有了。
「其有瞻仰如來身者,莫不目眩」,這是勸勉、讚歎。我們今天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,佛雖然離我們三千多年了,實際上佛的氣氛是永恆的、是周遍法界。我們能不能感覺到?能。必須如教修行,果然能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斷除,就能感受到諸佛如來的氣氛。諸佛如來的氣氛,就是我們真如本性的氣氛,不是外來的。真如本性的氣氛,哪有不盡虛空遍法界之理?由此可知,眾生與佛確實是平等的。今天不平等,是自己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造成的,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確實是平等的。自性本具的德能、本具的相好,佛展現給我們看,那是我們的果德。我們今天不幸,染上無明、塵沙、見思煩惱,就好比吸毒的人染上毒癮。佛的教學就是幫助我們戒毒,我們要是肯接受,把病毒從根本拔除,恢復正常,正常就是諸佛如來。佛幫助我們,我們應當接受,認真努力學習,恢復自己的性德與智慧德相。
這一段經文看似平常,實際含義很深,顯示了觀像念佛的要領。我們要懂得如何向佛學習,知道自己起心動念,即使是極其微弱的念頭,跟依報、正報都有密切關係。所以,無論得的是什麼樣的身相,無論生活在什麼環境之中,無一不是自心所變現的,這才真正懂得「心現識變」的事實真相。正因為如此,佛才說「智者知已,應修善業」,這個「應」在我們看來是勸導的意思,實際是「法爾如是」的意思,自然他就修善業,哪裡需要人勸?由此可知,我們今天不懂得修善業,就是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,這也顯示了教學的重要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