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請問其他法門是否可以與淨土法門一起修學?我已經堅持誦《法華經》兩年了,請問誦《法華經》與淨土有關聯嗎?
答:《無量壽經》講,修學其他大乘法門,將修學功德迴向求生淨土,都能往生。但是修學其他法門一定要有功德,不是每天念幾部經就行了,而且不是念經的人都能往生,這個道理要清楚。有很多人把讀經當作受持,這是誤會。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一定要統統具足,才稱作「受持」。接受經典所講的道理、方法與境界,完全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,這是受;保持而不失是持。如果有受而不能保持,是沒有用處的。有很多人把受持的意思搞錯了,念了一生的佛經,將來還墮六道輪迴,就回過頭來罵佛,這是罪上加罪!佛說得沒有錯,是你自己解錯了。
無論修學什麼法門,「淨業三福」是基礎,就像蓋房子一樣,首先要有地基。淨業三福的第一條: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」如果這四句沒有做到,一生修學都變成了阿賴耶識裡的佛種子,這一生得不到受用,也就是古人講的:「你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。」你只能得一點小福德,沒有功德。這四句確實做到了,念佛求生淨土,能往生凡聖同居土。
第二條: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。」受持三皈不是找個法師做三皈,就是受持。三皈依,第一是「皈依佛,覺而不迷」,就是從一切迷惑顛倒回歸,依自性覺。第二是「皈依法,正而不邪」,就是從錯誤的思想、見解回過頭來,依正知正見。第三是「皈依僧,淨而不染」,僧的意思是六根清淨、一塵不染,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都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,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。皈依佛、法、僧統統落實了,才稱作「受持三皈」。「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就是你在世間的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廣大群眾最好的榜樣。以此功德加上念佛求生淨土,能生方便有餘土,比同居土高一層。
第三條: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」勸進行者是為人演說,自行化他,這才能生實報莊嚴土。
所以,我們對經教不能不涉獵,因為不明瞭,往往會依自己的意思來猜度佛的意思,全都猜錯了,還自以為學佛學得不錯,以為自己已經入了佛知佛見,這太冤枉了。所以,佛教我們要深入經藏,深解義趣,這是很重要的開示。但是學習大乘經,也要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才能有效果;如果學得太多太雜,心是散亂的,也不能成就。
問:年齡較輕的學佛人,不習慣淨土法門的一句佛號、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他們對《無量壽經》已經很熟了,想學誦其他經典,如《地藏經》、《藥師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,請問可以嗎?
答:這是雜修。實在講,現在一般人心地很亂,不能專一,自以為聰明,自以為是,要廣學多聞。四弘誓願講: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但不是現在學,它是有階段的、有層次的。佛先勸你發心,發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個心是推動你修行的力量。社會大眾每天辛勤的認真工作,這是名利在推動,如果沒有名利,做了什麼也得不到,他肯定不做了。佛法既然不要名又不要利,什麼力量在推動?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的願力,他要將他的弘願兌現,所以不能不努力用功。
如何滿這個願?第一階段是斷煩惱,煩惱斷盡才學法門。我們今天學法門,不是真的學法門,是用學法門的方法斷煩惱。你想想,學一個法門斷煩惱比較容易,還是學許多法門斷煩惱容易?從這裡想就明白了。煩惱的根是你的心散亂,你學十幾種經,心力不集中,心是散亂的,斷煩惱難!學一部經,整個精神力量集中在其中,斷煩惱容易!
《無量壽經》念得很熟,可能你對經文很熟悉,但經的義理卻一竅不通,所以會念得厭煩。如果通達義理,就會法喜充滿,不但是佛法,世法也有此效果。孔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。」如果你學習會疲厭,就要反省自己一定錯了,不是理論上有錯誤,就是方法上有錯誤。
古大德云:「一經通,一切經通。」我們要想通達一切經,最殊勝的方法就是從一部經下手,這一部經通了,全部的經都通了。一部經到什麼時候才算通?明心見性,任何一部經都能達到明心見性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所以,你選修哪一部經典,佛都會點頭同意,為什麼?都好,沒有不好的。只要你喜歡的就專修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才能見性,才能在這部經得定開慧。你的心不能定下來,心是亂的,怎麼能開智慧?所以,心是亂的,什麼成就都沒有。
你問我:「念很多經可以嗎?」當然可以。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,誰也管不了誰!但我們要明白道理,希望自己能得真實利益,這一點很重要。
問:如果到朋友家中去宣傳法師講法光碟,並一同觀看,請問在觀看前可否著海青對光碟頂禮敬拜?
答:這不是正式的道場,可以不必拘泥這些形式。尤其是對初學者,如果要這麼多規矩,往往就把人嚇到了,他就不願意學佛了。我們曾經遇到很多知識分子,他對頂禮很不習慣,他說如果要磕頭,就不學佛了。如果我們告訴他,學佛可以不要磕頭,他就會學佛了。我們的目的是要他來學佛,不是要他來磕頭的,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我們一舉一動都是接引眾生,給眾生一個很好的啟發,所以不需要拘束禮節。如果一同看錄相帶,裡面的內容你懂得比別人深刻一點,你可以為人講解,這是好的。除非這裡面有些特別的人物,你刻意要度他,你知道這種作法有正面的影響就可以;總而言之,要會觀機。
我們在國外許多公共場合,尤其在機場,有些外國同修跪下來向我禮拜,我知道他們這是度眾生,做給大家看的。因為中國信徒對我禮拜,大家漠不關心,看到外國人向我禮拜,每個人的眼睛都亮起來了,所以這是有度化眾生的意思。因此,什麼時候該怎麼做,要觀察當時的時節因緣,要利益眾生,影響別人。
問:請問居士們穿海青的原因、意義與作用?
答:海青是中國古時候民間的禮服,不是佛教的,佛教的禮服只有三衣,稱作「福田衣」。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非常開明,一切隨俗,沒有刻意的規定。
那時印度人穿的衣服是一塊布裹在身上,釋迦牟尼佛當年也是一塊布裹在身上。到中國來之後,因為隨中國的風俗,出家人都穿中國人的衣服,只有在典禮、集會時,把衣披在身上,有象徵性的作用。而中國的衣已經縮小了,約縮成二分之一;我們現在用鉤環更方便,以前是兩根帶子繫起來。日本的衣比我們更簡單,日本法師搭的二十五條衣是做成小方塊,平常放在西裝口袋裡,典禮時用一根繩子掛在脖子上,這是象徵性的。
所以,海青是中國古代的禮服,不是出家人專用的。中國古代的禮服,是隨著身分地位而不同,上面的顏色、花紋都代表階級。從前皇帝是穿黃色的,宰相是穿紫色的,再來是紅色、藍色、綠色,都有分等級,稱為「章服」。皇族是穿黃色的,上面繡龍,龍也有階級之分。從哪裡分?以龍的爪來區分,皇帝的龍是五爪,親王是四爪,皇孫一類的是三爪。
出家人是素服,完全沒有花紋,所以一般穿灰色、黑色一種顏色,很樸素。所以,在家人可以穿海青,沒有限制,但是搭的衣有限制,沒有受過菩薩戒的不可以搭衣。現在有很多人受三皈、五戒就搭衣,那是絕對錯誤。戒經裡面,在家人受菩薩戒才可以搭衣,搭的是縵衣,沒有條紋的,有條紋的是出家人搭的。這要清楚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