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09.7.18 啟講於 台灣陽明山中山樓 / 編號: 55-001]
人生的樂絕對不是外在給與我們的,所謂「知足常樂」,「為善最樂」。假如我們的思想錯誤,我們人生的追求變成是只有名利,那日子可能就苦!人生很多感受它可能都有前因的,比方看這個人特別順眼,那可能前世就是善緣結下來;看這個人很不順眼,可能就是前世我們得罪過人。所以明白這個道理,你愈不順眼的人,你應該對他愈好,因為我們之前對不起他,所以人明理,就心平氣和。
聖賢人給我們示範得非常的好,比方我們對父母有怨,我做了這麼好,怎麼父母還不能接受?其實我們看看《二十四孝》,大舜排在第一位,我們相信大舜遇到的家庭狀況,比我們每一個人都難,可是他能夠盡孝。我們「德比於上」,我們德行都跟最好的人比,「則知恥」,羞恥心就上來。大舜比我還難都做到,我這樣子這種情況不算什麼,羞恥心上來,人就有向上的一個動力。
孫中山先生寫的四個字,「承先啟後」,這是我們每個人這一生對民族、對家族,甚至於對我們的單位,承傳好的文化,承傳好的倫理道德,都是我們的責任。所以我們相信只要有家庭的榜樣、有社區的榜樣、有班級學校的榜樣,有企業團體、有公務員,公家單位的榜樣,都能夠呈現出來的時候,我們相信倫理道德的恢復,是指日可待的。每一個人都有責任,都從我做起。所以師長給我們最重要的一個教誨,「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,從我家做起」,從我社區做起,從我單位,從我學校、企業做起,從我的村,從我的鎮、縣、市開始做起。 節錄自 2009/7/18 傳統文化教育學會—弟子規與全民教育 【55-01-01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