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>網站首頁>報恩講堂> 開示 > 節錄 >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(有字幕)
現在選擇: 《現在播出 : 0001》
 
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(有字幕)
Facebook
2016.2.14-29 啟講於 澳洲淨宗學院(節錄自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(第四回)02-041-0308~0315集) / 編號:29-498 / 共 8 集
下載BT種子 (影音、文字、教材、或從FTP)
 

 

 
   

  
會自動播放首集,也可自由選擇底下的集數收看、收聽或下載。若播放不順,請手動選擇主機,下拉可以看到主機選項,英文字代表地區縮寫;選好主機,再點選下方表格的集數的小圖,即會播放在上方視頻區。點文字檔編號會詢問doc或pdf兩種格式,請依需求按「確定」後下載,閱讀pdf可能需要安裝adobe reader軟體。無法閱讀請看此

宣講
日期
講演文字(文件檔)
mp3
點播
高畫質影片
點播
2016.2.14

第1集:【29-498-0001】

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

癸二、發心專念

【經】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

【解】「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。此為全經之綱宗。已詳論於明宗章矣。《彌陀要解》以「信願持名」為《小本》之宗,本註則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為宗。其旨同也。信願即《觀經》中之三心。一者至誠心。二者深心。三者迴向發願心。據《四帖疏》意,一、至誠心者,真實心也。二、深心者,深信心也。深信有二:一者,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。曠劫以來,常沒常流轉,無有出離之緣。二者,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攝受眾生,無疑無慮。乘彼願力,定得往生。三、迴向發願心者,從真實深信心中,以所修一切善根迴向,願生彼國也。由上可見《要解》所謂之信願,即《觀經》之三心。《觀經》之三心,即本經中菩提心。故知今經之「發菩提心」,即《彌陀要解》之信願。又「一向專念」即持名也。由於阿彌陀經大小二本,原是一經。是以兩者之宗,實應一旨也。

「發菩提心」已詳述於明宗章中,茲不多贅。謹再從《安樂集》中論菩提心部份錄取數則,以便參會。《安樂集》一度佚失,乃道綽大師所撰。所論甚為精要。下節錄原文,並稍註釋,淺申其意。

道綽大師於發菩提心有四番議論。第一,顯菩提心之功用。《安樂集》云:「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。《大經》云:凡欲往生淨土,要須發菩提心為源。云何?菩提者,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。若欲發心作佛者,此心廣大,周遍法界。此心究竟,等若虛空。此心長遠,盡未來際。此心普備,離二乘障。若能一發此心,傾無始生死有淪。所有功德迴向菩提,皆能遠詣佛果,無有失滅。」


下載

下載
2016.2.15

第2集:【29-498-0002】

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

道綽大師於發菩提心有四番議論。第一,顯菩提心之功用。《安樂集》云:「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。《大經》云:凡欲往生淨土,要須發菩提心為源。云何?菩提者,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。若欲發心作佛者,此心廣大,周遍法界。此心究竟,等若虛空。此心長遠,盡未來際。此心普備,離二乘障。若能一發此心,傾無始生死有淪。所有功德迴向菩提,皆能遠詣佛果,無有失滅。」

茲粗釋云:首引《大經》,以明功用。《大經》者,《無量壽經》,淨影、道綽、善導諸家稱之為大經,天臺稱之為大本。此菩提心實為往生淨土之源。「源」者,本也。故知,若不發此心,縱然勤修,亦似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。終不能往生也。「云何」以下,申明其義。蓋菩提者,覺也。無上覺即佛也。是故菩提即無上佛道之名。「發心作佛」即發起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之心。蓋能發如是心者,本來是佛。此「作佛」之「心」,即本來是佛之心。故下復云。此心「廣大」,豎窮三際,橫遍十虛也。「究竟」。究極真際,窮盡法源也。「長遠」。明寂真常,永離生滅也。「普備」,具足一切,無欠無餘也。如是之心,功德不可思議。若能一發此心,便能傾盡無始以來生死與諸有沉淪。更以功德迴向菩提,定能上證佛果。所有功德,決不唐捐,無有損失與消滅。道綽大師此語,直截道出菩提心之功用,超出情見,微妙難思。茲引密宗《菩提心論》以為佐證。論曰:「此菩提心,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。若修證出現,則為一切導師。若歸本,則是密嚴國土。不起於座,能成一切佛事。」菩提心之功用,焉可思議。


下載

下載
2016.2.21

第3集:【29-498-0003】

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

「第二,出菩提名體者。然菩提有三種:一者,法身菩提。二者,報身菩提。三者,化身菩提也。言法身菩提者,所謂真如、實相、第一義空。自性清淨,體無穢染。理出天真,不假修成,名為法身。佛道體本,名曰菩提。言報身菩提者,備修萬行,能感報佛之果。以果酬因,名曰報身。圓通無礙,名曰菩提。言化身菩提者,謂從報起用,能趣萬機,名為化身。益物圓通,名曰菩提。」

釋曰:第二明菩提之名與體,分就法報化三身而論。法身菩提,即是真如、實相與第一義空。「自性清淨,體無穢染」。此即禪宗六祖於聞「無住生心」,豁然大悟時,所云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也。又「理出天真,不假修成」,即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因本自具足,故不假修成也。五祖聞之,便授衣鉢,立為第六代祖。並云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」惠能大師當時尚未剃度,只是廟中一苦工。一發此心,頓登祖位。正可為《菩提心論》中「若修證出現,則為一切導師…不起於座,能成一切佛事。」之事證。菩提心,迥出凡情,功用難思。如是心性,名為法身。是佛道之本體,名為菩提。下明報身。法身本具,乃性德也。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。故備修萬行,功德莊嚴,得報身佛果。報身圓明具德,通達無礙。故曰「圓通無礙」,名為報身菩提。從報身流現化身。隨機化現,妙用無窮。故曰「益物圓通」,名為化身菩提。

「第三,顯發心有異者,今謂行者修因發心具其三種:一者,要須識達有無。從本以來自性清淨。二者,緣修萬行,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。三者,大慈悲為本。恒擬運度為懷。此之三因,能與大菩提相應,故名發菩提心。又據《淨土論》(即《往生論》)云:今發菩提心者,即是願作佛心;願作佛心者,即是度眾生心;度眾生心者,即攝取眾生,生有佛國土心。今既願生淨土,故先須發菩提心也。」

釋曰:發心有異者,謂有兩類。初者,行者於因地中,具發以下之三種心。一者,須識有無,與了達從本以來,自性清淨。自性本淨,已見前註,茲不贅。至於「識達有無」,實為悟心之玄關。「無」者,即《心經》中,從無眼耳,乃至無智亦無得,一連串之無字也。又即《大涅槃經》云:「如是逆順入超禪已,復告大眾:我以佛眼,遍觀三界一切諸法,無明本際,性本解脫。於十方求,了不能得。根本無故,所因枝葉,皆悉解脫。無明解脫故,乃至老死,皆得解脫。以是因緣,我今安住常寂滅光,名大涅槃。」此乃世尊最後慈悲微切之垂示,亦即永明大師願於無量劫,剝皮為紙,析骨為筆,用血為墨以書此文,用報慈恩者也。無明本無,枝葉何有,達妄本空,真性自顯。

此即「知無」之要義也。至於「知有」者,宗門常曰:「必須知有始得。」又傅大士《心王銘》曰:「水中鹽味,色裏膠清,決定是有,不見其形。心王亦爾,身內居停。面門出入,應物隨情。自在無礙,所作皆成。」銘中以譬喻,明當人各各自有心王。決定是有,應物隨情,發揮妙用,但不見其形。又《涅槃經》云:「一切眾生,皆有佛性。」知有者,即是知有此佛性。《心燈錄》云:「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。若不知有,總是虛妄。」


下載

下載
2016.2.24

第4集:【29-498-0004】

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

《心燈錄》云:「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。若不知有,總是虛妄。」上釋知無與知有,以明「識達有無」。又「識達」,謂識心達本。了達從本以來自性清淨,此正相當於《大乘起信論》中之直心。直心者,正念真如法也。二者,「緣修萬行」相當於該論之深心,樂修一切諸善行故。三者,「大慈悲為本」,相當於彼之大悲心,欲拔一切眾生苦故。是以此之三種發心,正《起信論》之三心。「此之三因能與大菩提相應」。故知發如是之心,即是發大菩提心也。

次者引《淨土論》,謂菩提心,即願成佛度生,攝取眾生往生淨土之心。此心初看似較前心易於發起。實亦不然。蓋以淨土往生法門,實為難信之法,信心未生,何能發心。如《阿彌陀經》云:十方諸佛,稱讚本師,於五濁世,「為諸眾生,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」。又本經《獨留此經品》曰:「若聞斯經,信樂受持,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。」是明能信淨土,實是一切世間難中之難。於此難信能信,斯即大智。順此信心,發成佛度生同登淨土之願,即是發菩提心也。但能真實信受,自然能發如上之心。是又為淨宗之殊勝方便。如《彌陀要解》云:「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。」是以念佛之人,必宜早生信願,是即發菩提心也。

「第四,問答解釋者。問曰:若備修萬行,能感菩提,得成佛者,何故《諸法無行經》云:『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。是人遠菩提,猶如天與地。』」釋曰:有人根據《諸法無行經》中所云,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可得。此求者乃遠離於菩提,如天與地之相隔遠。既然如此,今何云,修萬行,能得菩提之果,而成佛耶?以下作答。

「菩提正體,理求無相。今作相求,不當理實。故名人遠也。是故經言菩提者,不可以心得,不可以身得也。」釋曰:菩提真正之本體,契理,則無一切相。理者,實際理體,亦即真如實相。行人若作相以求,意存菩提之果,與求菩提之法,此均是法執,即是作相。自離於理體之實際,故云「不當理實」。此人則遠離於菩提也。


下載

下載
2016.2.25

第5集:【29-498-0005】

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

「今謂行者雖知修行往求,了了識知理體無求,仍不壞假名,是故備修萬行,故能感也。是故《大智度論》云:『若人見般若,是則為被縛。若不見般若,是亦為被縛。若人見般若,是則為解脫。若不見般若,是亦為解脫。』龍樹菩薩釋曰:『是中不離四句者為縛。離四句者為解。』」今祈(求也)菩提。但能如此修行,即是不行而行,不行而行者,不違二諦大道理也。」釋曰:不行而行,即無求而求。雖知理體無求,菩提無得,仍備修萬行,以感菩提,妙契中道,故能相感而相契也。

次者,《安樂集》依《淨土論》指出,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,先須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:「一者,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二者,依慈悲門,拔一切眾生苦,遠離無安眾生心故。三者,依方便門,憐愍一切眾生心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。」釋曰:三種相違之法,即文中:一,「我心貪著自身」。二,「無安眾生心」。三,「恭敬供養自身心」。此三者必須遠離也。


下載

下載
2016.2.27

第6集:【29-498-0006】

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

《安樂集》續云:「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,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。何等為三:一者,無染清淨心,不為自身求諸樂故。菩提是無染清淨處,若為自身求樂,即違菩提門。是故無染清淨心,是順菩提門。二者,安清淨心。為拔一切眾生苦故。菩提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,若不作心,拔一切眾生,離生死苦,即便違菩提。是故拔一切眾生苦,是順菩提門。三者,樂清淨心,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,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。菩提是畢竟常樂處,若不令一切眾生,得畢竟常樂者,則違菩提門。此畢竟常樂,依何而得,要依大義門。大義門者,謂彼安樂佛國是也。故令一心專至,願生彼國,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。」以上所論違菩提門與隨順菩提門,正顯發心違順之異。凡已發菩提心修習淨業者,應常體究,切莫自違菩提門,違失本願,自障往生也。

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。《彌陀要解》云:「於一切方便之中,求其至直捷,至圓頓者,莫若念佛,求生淨土。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,求其至簡易,至穩當者,莫若信願專持名號。」又云「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。以名召德,罄無不盡。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,不必更涉觀想、參究等行,至簡易、至直捷。」又《圓中鈔》云:「今經所示,初心凡夫,但是有口能稱,有信能念,皆可修之。故知此經所示,乃至簡至易之法門也。」又「若執持名號,不問閒忙,不拘動靜,行住坐臥,皆可修之。故知此經所示,乃至捷至徑之法門也。」又「稱名之法,不擇賢愚,不揀男女,若貧若富,若貴若賤,皆可修之。故知此經所示,乃攝機至廣之法門也。」


下載

下載
2016.2.28

第7集:【29-498-0007】

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

又《遊心安樂道》云:「諸佛名號,總萬德成。但能一念念佛名者,即一念中,總念萬德。」又「無始惡業,從妄心生;念佛功德,從真心起。真心如日,妄心如暗。真心暫起,妄念即除。如日始出,眾暗悉除。」又《安樂集》引證《觀佛三昧經》云:「佛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。父王白佛: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,何因不遣弟子行之。佛告父王:諸佛果德,有無量深妙境界,神通解脫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,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。父王白佛:念佛之功,其狀云何?佛告父王:如伊蘭林,方四十由旬,有一棵牛頭栴檀,雖有根芽,猶未出土。其伊蘭林,唯臭無香。若有噉其華果,發狂而死。後時栴檀根芽,漸漸生長。才欲成樹,香氣昌盛。遂能改變此林,普皆香美。眾生見者,皆生希有心。佛告父王:一切眾生,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,亦復如是。但能繫念不止,定生佛前。一得往生,即能改變一切諸惡,成大慈悲。如彼香樹,改伊蘭林。所言伊蘭林者,喻眾生身內三毒三障無邊重罪。言栴檀者,喻眾生念佛之心。才欲成樹者,謂一切眾生,但能積念不斷,業道成辦也。」又《大悲經》云:「一稱佛名,以是善根,入涅槃界,不可窮盡。」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云:「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,一心信樂,持諷誦念……,其人當得無量之福,永當遠離三途之厄。命終之後,皆得往生彼佛剎土。」又《文殊般若經》云:「眾生愚鈍,觀不能解。但令念聲相續,自得往生。」又《淨修捷要》讚念佛法門云:「六字統攝萬法,一門即是普門。全事即理,全妄歸真。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廣學原為深入,專修即是總持。聲聲喚醒自己,念念不離本尊。」又云:「無量光壽,是我本覺。起心念佛,方名始覺。托彼依正,顯我自心。始本不離,直趨覺路。暫爾相違,便墮無明。」又《無量壽起信論》云:「須知持名一法,最為簡要。行者初發心時,貴有定課。每日或千聲,或萬聲,或十萬聲。從少至多,由散入定。隨其念力,俱可往生。」又《安樂集》云:「稱名亦爾,但能專至,相續不斷,定生佛前。今勸後代學者,若欲會其二諦,但知念念不可得,即是智慧門。而能繫念相續不斷,即是功德門。是故經云菩薩摩訶薩,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。若始學者,未能破相。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。」現世行人,實應諦信此說,不必先求離相,但當老實持名。「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」。此實為眾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針也。

上廣引經論,以明持名念佛殊勝利益。至於持念而云專念,更云一向專念者,如《觀念法門》所云:「佛說一切眾生,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。隨其根性,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。」「問:五種因緣(指五念門),皆是淨業。何特於念佛行,專置一向之言耶?答,此有三義:一、謂諸行為廢而說,念佛為立而說。二、為助念佛之正業,而說諸行之助業。三、以念佛而為正,以諸行而為傍。故云一向也。」下釋其義。「一向專念」,有下三義:一者,廢捨餘行,專立念佛。單提一句佛號,一門深入,不雜他法。諸行俱廢,唯立念佛名號一法。是名一向專念。二者,唯以念佛為正業。為助此正業,而修諸行。念佛為主,餘行為助。主攝諸助,助隨於主。主助圓融,同入彌陀一乘願海。故亦名一向專念也。三者,以念佛為正,餘行為傍。正傍有別,主次分明。一向念佛為主,雖不捨餘修,仍可名為一向專念也。此論甚妥。是以念佛行人,莫不兼修禮拜、作願、迴向等念門也。

依據上說,則念佛之人,或兼持往生、大悲、準提等咒,或兼持誦《心經》或《金剛經》等等,只須主助分明,念佛綿密,亦皆不違於一向專念也。《無量壽起信論》更彰此旨。論曰:「行者既發菩提心,當修菩薩行。於世出世間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無邊功德,悉以深心至誠心迴向極樂,亦得名為一向專念。不必棄捨有為,乃名專念。以佛性遍一切處。有棄有捨,不名念佛故。」此論甚契時機,當前世人,世事繁多,頗難摒除淨盡,終日念佛。但能深信切願,求生淨土。事來便做,事去即念。世法本無礙於佛法,何況更以世出世間一切善行,以至誠心迴向極樂,故亦名一向專念。據《起信論》,兼行世善,尚得名為一向專念,更何況兼修餘出世法。例如:蕅益大師《梵室偶談》云:「又禪者欲生西方,不必改為念佛。但具信願,則參禪即淨土行也。」又大師曾掩關結壇,持往生咒,求生淨土,並作長偈為誓。偈云:「我以至誠心,深心回向心,然臂香三炷,結一七淨壇,專持往生咒,唯除食睡時。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安養。」足證但具往生信願,則參禪持咒皆淨土行也。又著《彌陀圓中鈔》之幽溪大師,一生修《法華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光明》、《彌陀》、《楞嚴》等懺無虛日。臨終預知時至,手書《妙法蓮華經》五字,復高唱經題者再,泊然而寂。如是則修懺持經均是淨土行也。由是可知發菩提心,持佛名號,雖兼修餘法,亦得名為一向專念,亦得往生。但多門兼修,總未若一門深入。一心專至,稱念彌陀,則易使熟處變生,生處變熟。蓋愛染貪著,是眾生之熟處。菩提正念,是眾生之生(生疏)處。生處轉熟,方有可能於臨終苦迫之際,提得起這一句佛號,感佛接引,而得往生也。是故善導大師示曰:「大聖悲憐,直勸專稱名字者,正由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。若能念念相續,畢命為期者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。何以故?無外雜緣,得正念故,與佛本願相應故,不違教故,順佛語故。若捨專念修雜念者,百中希(稀)得一二,千中希(稀)得三四。」

總之持名念佛,是諸佛本懷,究竟方便,徑中之徑。此誠為萬古不移之論。因人臨終,萬苦交迫,除持名外,餘行難起。


下載

下載
2016.2.29

第8集:【29-498-0008】

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

總之持名念佛,是諸佛本懷,究竟方便,徑中之徑。此誠為萬古不移之論。因人臨終,萬苦交迫,除持名外,餘行難起。如《觀經》云:五逆十惡之人,應墮惡道。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。「教令念佛。彼人苦逼,不遑念佛。善友告言:汝若不能念(指觀想)彼佛者,應稱無量壽佛。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,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命終之時,見金蓮花,猶如日輪,住其人前,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」經云臨終不能觀佛,但仍能念佛名號,是顯持名之法,實為至易也。臨終易念,因得往生,是為至穩也。「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」是為至頓也。五逆十惡之人,臨終十念即得往生,帶業凡夫,頓齊補處,是為至圓也。持名妙法既至簡易穩妥,又復最極圓頓。是故十方如來同讚,千經萬論共指,世之行人,實應速發大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

本經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為宗。因上二者,不可分割。發菩提心,信也,願也。一向專念,行也。信願行三,缺一不可。《彌陀要解》云:「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。合此信願,的為淨土指南。由此執持名號,乃為正行。」意謂無上菩提心,乃修淨土者之指南針。航海者,賴指南針以定方向。欲出生死苦海,直登極樂彼岸者,則賴菩提心以為導引。故知「發菩提心」者,修淨業者,必不可少也。又由此菩提心,而持名號,乃為正行。是謂,苟無菩提心,雖持名號,亦非正行也。如《彌陀要解》云:「若無信願,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如銅牆鐵壁相似,亦無得生之理。修淨業者,不可不知也。」反之,雖發菩提心,但無求生淨土之願行,另修他門,則非淨土之機,亦不得往生。是故經中,三輩往生,俱云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蓋此實為三輩往生必備之正因。

癸三、修德願生

【經】修諸功德。願生彼國。

【解】「修諸功德」。見彌陀第十九「聞名發心願」。願曰:「聞我名號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奉行六波羅蜜。」又《漢譯》(《吳譯》同之)曰:「其最上第一輩者…就無為道。當作菩薩道。奉行六波羅蜜經者。作沙門不當虧失經戒。…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,當念至心不斷絕者。」綜上二經,則知「修諸功德」正指奉行六度。《觀經》中上品上生者,應「具諸戒行」,「讀誦大乘」及「修行六念(六念者,佛、法、僧、戒、施、天),迴向發願」,其實亦即奉行六度也。


下載

下載

分頁顯示: 第 1 頁 / 總 1 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