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>網站首頁>報恩講堂> 開示 > 節錄 > 八相表法的啓示(有字幕)
現在選擇: 《現在播出 : 0001》
 
八相表法的啓示(有字幕)
Facebook
2012.12.29-2013.1.2 啟講於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(節錄自2012淨土大經科註02-040-0082~0102集) / 編號:29-337 / 共 21 集
下載BT種子 (影音、文字、教材、或從FTP)
 

 

 
   

  
會自動播放首集,也可自由選擇底下的集數收看、收聽或下載。若播放不順,請手動選擇主機,下拉可以看到主機選項,英文字代表地區縮寫;選好主機,再點選下方表格的集數的小圖,即會播放在上方視頻區。點文字檔編號會詢問doc或pdf兩種格式,請依需求按「確定」後下載,閱讀pdf可能需要安裝adobe reader軟體。無法閱讀請看此

宣講
日期
講演文字(文件檔)
mp3
點播
高畫質影片
點播
2012.12.22

第1集:【29-337-0001

八相表法的啓示

己二、殊勝權德 分八 庚一、下生

【經】捨兜率。

【解】上段末二句「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」,再讚大士之實德。今文及下文兩段,則再讚菩薩普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之殊勝權德。

「捨兜率,降王宮,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……」表八相成道。但其位不一,凡有五等。《甄解》曰:「(一)如《華嚴賢首品》及《起信論》。於十信滿位,示現八相。《占察經》說四種作佛中,第一信滿作佛當之。(二)如《大集經》中,灌頂住菩薩(十住滿位)能於無佛世界,示現八相。《占察經》第二,解滿作佛當之。 (三)《仁王經菩薩教化品》明初地八相。《占察經》第三,證滿作佛當之。(四)《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》明究竟地(一生補處)八相示現。《占察經》第四,一切功德行滿成佛當之。(五)《華嚴不思議品》諸佛念念出生智。此明佛後得智,出生八相示現也。此五中,前四是因中示現。第五,佛後業用也。斯經所明,若依諸師,多是第四(補處)作佛。若依今宗,此中無所屬,以彌陀巧方便迴向所作故,因果共不可思議。若強論之,或應在第五(佛後)之中焉。」由上可見,示現八相成道之人,階位有五,一般只知補處成佛所現。《甄解》則偏重為佛後。諸說不妨並存,五位不妨齊有。蓋十方來會之菩薩無量無邊,其階位於平等中,亦不礙於差別也。

又「八相成道」指本師釋迦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之通途。但諸經論因開合不同,所說亦異。或說七相,乃至九相、十相。今說八相者,乃從經論之多數也。再者八相之中,內容亦不盡同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謂八相為:「(一)從兜率天下,(二)入胎,(三)住胎,(四)出胎,(五)出家,(六)成道,(七)轉法輪,(八)入 涅槃。」但《四教儀》則為:「(一)從兜率天下,(二)托胎,(三)出生,(四)出家,(五)降魔,(六)成道,(七)轉法輪,(八)入涅槃。」兩相對照,便知《四教儀》是開《起信論》之「成道」為「降魔」與「成道」,合《起信論》之「入胎」與「住胎」於「托胎」。可見兩者,只是開合不同,內容無別。

《嘉祥疏》依《四教儀》判《魏譯》之八相,甚合於今此會集本。故仍依之。經中「捨兜率」是第一相。「降王宮」是第二與第三兩相。「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」是第四相。「降伏魔怨」是第五相。「成最正覺」是第六相。「請轉法輪,常以法音,覺諸世間。」及以下諸句,是第七相。下段文中之「於此中下,而現滅度」是第八相。

「捨兜率」即第一相從兜率天降生也。「兜率」或「兜術」、「睹史多」本是一名,譯音有異。其義為妙足、知足、喜足等。乃欲界中第四天。內院現為彌勒大士之淨土。外院則為天眾欲樂之處。《普曜經說法門品》云:「其兜術天,有大天宮,名曰高幢。廣長二千五百六十里。菩薩常坐,為諸天人,敷演經典。」《佛地論第五》云:「睹史多天,後身菩薩,於中教化。」後身菩薩即一生補處菩薩。此世界過現未三世之補處大士,皆從此天降生。

庚二、托胎 庚三、出生

【經】降王宮。

【解】「降王宮」。降生於王宮,是中含攝第二相之托胎,與第三相之出生。本師釋尊之托胎,如《因果經》云:「於時摩耶夫人於眠寤之際,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空而來。從右脇入,身現於外,如處琉璃。」至於出生,則如《涅槃經》云:「從母摩耶而生。生已,即周行七步。」周行者,乃指四維上下之十方。《淨影疏》曰:「於十方 各行七步,示現丈夫奮迅之力,於十方獨出無畏。」又《魏譯》曰:「從右脇生。」《釋迦譜》亦云:「菩薩漸漸從右脇出。」

庚四、出家

【經】棄位出家。苦行學道。作斯示現。順世間故。

【解】「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」。此表「出家」之第四相。《魏譯》甚詳,文曰:「現處宮中,色味之間。見老病死,悟世非常。棄國財位,入山學道。服乘白馬,寶冠纓珞,遣之令還。捨珍妙衣,而著法服。剃除鬚髮。端坐樹下。勤苦六年,行如所應。」《普曜經》云:「爾時太子日服一麻一麥。六年之中結跏趺坐。」修習艱難勤苦之行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2.23

第2集:【29-337-0002

八相表法的啓示

庚四、出家

【經】棄位出家。苦行學道。作斯示現。順世間故。

【解】「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」。此表「出家」之第四相。《魏譯》甚詳,文曰:「現處宮中,色味之間。見老病死,悟世非常。棄國財位,入山學道。服乘白馬,寶冠纓珞,遣之令還。捨珍妙衣,而著法服。剃除鬚髮。端坐樹下。勤苦六年,行如所應。」《普曜經》云:「爾時太子日服一麻一麥。六年之中結跏趺坐。」修習艱難勤苦之行。

「作斯示現,順世間故。」以上二句,出自《唐譯》。深顯《法華》玄旨。《法華壽量品》云:「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,皆謂今釋迦牟尼佛,出釋氏宮,去伽耶城不遠,坐於道場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然善男子,我實成佛以來,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。……自從是來,我常在此娑婆世界,說法教化。亦於餘處,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,導利眾生。……如來見諸眾生,樂於小法,德薄垢重者,為是人說,我少出家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然我實成佛已來,久遠若斯。但以方便教化眾生,令入佛道,作如是說。」兩經合參,信知本師,作八相成道之種種示現,只為隨順世間眾生之根機,行權方便,普皆度脫而已。實則釋尊久已成佛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2.23

第3集:【29-337-0003

八相表法的啓示

庚五、降魔

【經】以定慧力。降伏魔怨。

【解】「以定慧力,降伏魔怨」。此二句亦自《唐譯》。是第五相之降魔。魔者,梵語魔羅之略稱。此翻障礙,能為修道作障礙故。又翻殺者,害人善故。又常行放逸,斷慧命故。又翻惡者,多愛欲故。魔類有四:淨影曰:「一煩惱魔,謂貪嗔等,能害善法。二陰魔,謂五陰身,共相摧滅。三者死魔,能壞命根。四者天魔,好壞他善。」今經所降伏者指天魔。如《婆沙論》云:「(節錄)菩薩昔居菩提樹下,初夜魔女來相媚亂。……中夜魔軍總來逼惱。……須臾覺察即入慈定,令魔兵眾摧敗墮落。」又《西域記》云:「集諸神眾,齊整魔軍。治兵振旅,將脇菩薩。……菩薩於是入大慈定。凡厥兵仗,變為蓮花,魔軍怖駭,奔馳退散。」以上均表菩薩定力。又《智度論》云:「菩薩智慧力故,大破魔軍。」則顯菩薩慧力。是故經云:「以定慧力,降伏魔怨。」怨指怨家。

庚六、成道

【經】得微妙法。成最正覺。

【解】「得微妙法,成最正覺。」此二句是第六相成道之義。「微妙」者,《維摩經》曰:「微妙是菩提,諸法難知故。」菩提者,佛之知見,亦即實際理體,當人自性。經云:「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。」故云微妙難知,與「微妙是菩提」也。又《淨影疏》曰:「理是妙法,由得此法,故成正覺。」理指實際理體,故亦同於上經。又《長阿含經》曰:「如來大智,微妙獨尊。」綜上而言,「得微妙法」者,即契世尊之佛智,入實相之妙理,證正真之菩提。故成正覺。正覺者,如來之實智。故成佛曰成正覺。「最正覺」者,崇顯佛覺之無上圓滿究竟。如《釋迦譜》曰:「得無上正真之道,為最正覺。」《會疏》曰:「覺之中為最極,故云成最正覺」。成最正覺即究竟成佛。

庚七、轉法輪 分二 辛一、總相 (師資道合)分二 壬一、請法(能感)

【經】天人歸仰。請轉法輪。

【解】「天人歸仰,請轉法輪」暨以下諸句,為第七相。天人者,天道中人。歸者歸敬,仰者欽仰。《智度論》云:「今是釋迦文佛得道後,五十七日寂不說法。自言,『我法甚深,難解難知。一切眾生縛著世法,無能解者。不如默然入涅槃樂。』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、梵天王諸天,合掌敬禮,請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。佛時默然受請。到波羅奈鹿林中轉法輪。」


下載

下載
2012.12.24

第4集:【29-337-0004

八相表法的啓示

講義下載:教理行果 轂 輻 輞 塵說 剎說

《智度論》云:「今是釋迦文佛得道後,五十七日寂不說法。自言,『我法甚深,難解難知。一切眾生縛著世法,無能解者。不如默然入涅槃樂。』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、梵天王諸天,合掌敬禮,請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。佛時默然受請。到波羅奈鹿林中轉法輪。」又《法華經》云:「爾時諸梵王,及諸天帝釋,護世四天王,及大自在天,並餘諸天眾,眷屬百千萬,恭敬合掌禮,請我轉法輪。」「法輪」者,指佛之教法,演說佛之教法,稱為轉法輪。輪者,轉輪聖王之輪寶,回轉四天下,碾摧諸怨敵。故以譬喻佛之教法,亦流轉一切眾生界,破除諸煩惱。《法華文句》云:「轉佛心中化他之法,度入他心,名轉法輪。」嘉祥師云:「自我至彼,故稱為轉。」又《探玄記》解法輪曰:「法是軌持義。通有四義:謂教、理、行、果。輪是所成。義亦有四:一圓滿之義,以離缺減故。二是具德義,以轂輻輞等,悉皆具故。三有用義,謂摧輾惑障故。四轉動之義,謂從此向彼,即從佛至眾生;亦從彼向此,即從眾生至佛果。」

壬二、說法 (所應)

【經】常以法音。覺諸世間。

【解】「常以法音,覺諸世間。」從此句下,直至「於此中下,而現滅度」以前,亦皆是第七轉法輪之相。「法音」者,廣指如來教法,不局限於言語音聲,蓋世尊說法,乃塵說,剎說,熾然說,無間說,說時說,默時亦說。不但有情說,無情亦說。故不宜以法音限於世尊之言教也。「世間」者,羅什大師曰:「世間者,三界也。」即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也。世尊受請後,廣演一代大小權實偏圓諸法,覺醒三界一切眾生,故曰:「常以法音,覺諸世間。」此是轉法輪之總相。

辛二、別相 (悲智雙運)分二 壬一、普賢勝行 分三 癸一、破迷啟悟

【經】破煩惱城。壞諸欲塹。洗濯垢污。顯明清白。

【解】「破煩惱城」(見《唐譯》)。煩惱者,貪嗔癡等,煩心惱身,故名煩惱。又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、戒取十種,稱為十煩惱。天臺宗以見思、塵沙、無明三惑,稱為三煩惱。《智度論》曰:「煩惱者,能令心煩,能作惱故。」城者,城堡也。佛演妙法,摧破眾生身心中煩惱之堡壘,故曰:「破煩惱城」。

「壞諸欲塹」。《淨影疏》曰:「愛欲之心,深而難越,故說為塹,教斷令壞。」《甄解》曰:「『壞諸欲塹』者,捨欲心。愛欲是諸苦之本。欲流深廣,眾生漂溺之而難度,說以為塹。《字苑》云:『塹,繞城長水坑也。』佛法劍,截欲塹,令散壞也。」


下載

下載
2012.12.24

第5集:【29-337-0005

八相表法的啓示

講義下載:五見 三煩惱

天臺宗以見思、塵沙、無明三惑,稱為三煩惱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2.25

第6集:【29-337-0006

八相表法的啓示

講義下載:見愛 空慧

《智度論》曰:「煩惱者,能令心煩,能作惱故。」城者,城堡也。佛演妙法,摧破眾生身心中煩惱之堡壘,故曰:「破煩惱城」。

「壞諸欲塹」。《淨影疏》曰:「愛欲之心,深而難越,故說為塹,教斷令壞。」《甄解》曰:「『壞諸欲塹』者,捨欲心。愛欲是諸苦之本。欲流深廣,眾生漂溺之而難度,說以為塹。《字苑》云:『塹,繞城長水坑也。』佛法劍,截欲塹,令散壞也。」

「洗濯垢污,顯明清白」。《合贊》曰:「見愛煩惱,譬如垢污,空慧能除,亦如洗濯。除邪顯正,故曰顯明。以護法城,故曰清白;超諸毀謗,故曰清白。」文中之「法城」,指智斷之果。如《合贊》曰:「智斷之果,謂之法城。」《嘉祥疏》曰:「遣除迷垢,故云洗濯」,「無相之解,是無漏明,故云清白。」又《甄解》 曰:「洗濯垢污,顯明清白,是澍雨德。雨有能洗物垢汙,能顯清白體之德。如來法輪洗濯塵勞垢汙,開顯本有淨體也。」以上《嘉祥》《甄解》兩疏中,清白之解,優於《合贊》。綜上諸解,故知「清白」者,智斷之果也,無漏之明也,本有淨體也。若融通禪門,則「洗濯垢污」,即「迥脫根塵」。「顯明清白」是「靈光獨耀」。會歸淨宗,則「都攝六根」是「洗濯垢汙」。「淨念相繼」,「自得心開」,是「顯明清白」。蓋「一聲佛號一聲心」,念佛即是始覺合本也。

癸二、悲智療苦 分三 子一、調宣

【經】調眾生。宣妙理。

【解】「調眾生,宣妙理。」調者,和也。眾生者,一切有情也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2.25

第7集:【29-337-0007

八相表法的啓示

講義下載:佛知見

【經】調眾生。宣妙理。

【解】「調眾生,宣妙理。」調者,和也。眾生者,一切有情也。宣者,示也。妙理者,實相之理體,亦即《法華》「佛之知見」也。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,乃「宣妙理」也。令一切有情,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,乃「調眾生」也。調和琴弦,以發正音,調和眾生,令契中道。淨土法門,是佛知見。持名念佛,即從容中道。

子二、示福

【經】貯功德。示福田。

【解】「貯功德,示福田。」「貯」者,積也。「福田」者,夫世間種稻之田,稱為稻田,以之為喻,為眾生植福之所,稱為福田。《淨影疏》曰:「貯積多德,名貯功德。現受物供,故名為示。生世福善,如田生物,故云福田。」《甄解》曰:「福田者,供養如來,所施雖少,獲福宏多。猶如良田,所種雖少,收實甚多(《菩薩本行經》)。所以佛為福田,貯無上功德故也。」以上諸釋,皆與今經相契。又《俱舍論》有四福田:(一)趣田,畜生也。(二)苦田,貧窮困苦之人也。(三)恩田,父母等也。四德田,三乘之賢聖也。是為廣義之福田。

子三、救苦

【經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。

【解】「以諸法藥救療三苦」。諸佛度生,應病與藥。藥喻如來妙法,病喻眾生疾苦。如《涅槃》曰:「度眾生故,為說無上微妙法藥。」三苦者:(一)苦苦,由苦事之成,而生苦惱者。(二)壞苦,由樂事之去,而生苦惱者。(三)行苦,行者,遷流之義。由一切之遷流無常,而生苦惱者。《嘉祥疏》云:「三有之苦(即三界生死),故云三苦。」《甄解》謂「祥釋為穩」(指嘉祥師之釋更為穩妥)。蓋除三有生死之苦,更合淨宗之旨。《甄解》釋經文曰:「如來大醫王,能知其病,應病與藥,治三有之苦。病有眾多,法藥亦多,故云諸法藥。」


下載

下載
2012.12.26

第8集:【29-337-0008

八相表法的啓示

講義下載:四海水 生起次第

癸三、授記佛護 分四 子一、授記

【經】昇灌頂階。授菩提記。

【解】「升灌頂階」(見《唐譯》)。「階」者,位也。「灌頂」者,印度古代國王即位時,取四海水,灌於王頂。密教同之,有灌頂法。灌頂有多種,簡言之,則為二種:一結緣灌頂。行人乞法,為結佛緣,引入灌頂壇,授以本尊之印與真言,此後行人即可依教隨分修習,是為結緣灌頂。二受職灌頂。於如法積行之士,傳受秘法,而作灌頂。得灌頂已,堪受師位,於密法中作阿闍黎,是為受職(或傳教)灌頂。上乃粗分。若詳論之,則在上述二者之間,尚有常行之四種灌頂:(一)瓶灌,得修習生起次第之自在。(二)密灌,得修氣脈明點之自在。(三)慧灌,得具菩提心訣之修持自在。四大手印灌,得修大手印道之自在。密教重傳承,未經灌頂,不得擅自修習,經軌亦不得擅閱。

又灌頂復有初位與後位之別。初位者,如《大日經疏十五》曰:「(下文略有刪節)譬如世間剎利之種,欲紹嗣其位,令王種不斷故,為其嫡子而作灌頂。取四大海水,以四寶瓶盛之……。水令流注太子之頂。灌此水已,大聲三唱:『汝等當知,太子已受位竟,自今以後,所有教敕皆當奉行……。』今如來法王,亦復如是。為 令佛種不斷故,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。……從此以後,一切聖眾咸所敬仰,亦知此人畢竟不退於無上菩提,定紹如來法王之位。」以上就行人初位而釋。至於後位,則如《秘藏記》曰:「菩薩初地乃至等覺,究竟遷佛果時,諸佛以大悲水灌頂,即自行圓滿,得證佛果,是頂義也。」又《秘藏記鈔七》曰:「灌者,大悲護念義。頂者,佛果最頂義。諸佛護念,令至佛頂住,皆名灌頂也。」今經云「升灌頂階」,對與會大士而言,乃指後位。若指教導眾生,則受灌者是初位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2.26

第9集:【29-337-0009

八相表法的啓示

講義下載:如來三密

「授菩提記」(見《唐譯》)。「授」者,付與之義。「記」者,記識之義,亦即懸記之記。佛對發大心之眾生,授與當來必定作佛之記,稱為授記。憬興云:「聖說當果(指當來之果),令識因利(指因地之利),故云授記。」蓋言佛為預說當來成佛之果,令行人識其當下自因之利。令知現在菩提之因,定得成佛之果,故云授記。經中「授菩提記」表與會大士均蒙授記,定當作佛。復指是諸大士廣為眾生授記作佛。

子二、示教

【經】為教菩薩。作阿闍黎。

【解】「為教菩薩,作阿闍黎。」(見《唐譯》)。阿闍黎譯為教授,又譯軌範師,乃軌範正行,為僧師範者之尊稱。通指教授善法之師。今經承「升灌頂階」而言,乃專指真言阿闍黎,又稱金剛阿闍黎,乃紹承金剛薩埵祖位,作傳法灌頂者之稱號。

子三、相應

【經】常習相應無邊諸行。成熟菩薩無邊善根。

【解】「常習相應無邊諸行」。「相應」者契合之義。如三密相應與境智相應等。密宗以三密相應之旨為主,為令眾生身口意三業頓契如來三密,故即身成佛。故密宗亦稱相應宗。此四句與前「升灌頂階」二句,深表密淨不二之旨,表會中諸大士,為宏密乘,乃教導諸菩薩,成為金剛阿闍黎,故本身恆常修習無量無邊相應之行。

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」。「善根」者,身口意三業之善,固不可拔,謂之根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2.26

第10集:【29-337-0010

八相表法的啓示

子四、佛護

【經】無量諸佛咸共護念。

【解】「無量諸佛咸共護念」。「護念」者,保護憶念也。《會疏》曰:「護謂覆護,念謂記念。」《淨影疏》曰:「護使離惡,念令增善。」故知此兩句綜讚會中諸大士,遵修普賢之德,使餘菩薩無邊善根皆得成熟,故無量諸佛悉皆護念。

壬二、文殊智德 分二 癸一、示相無得 分三 子一、示

【經】諸佛剎中。皆能示現。

【解】上一段文,續演轉法輪之第七相。本品名為德遵普賢,正表經中普賢位列上首之義。蓋本經為圓教,從果起因,故先普賢,而次文殊。普賢表行,文殊表智。無智則不能起行,故復當標顯文殊,如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曰:「不度文殊智海,難入普賢行門。以不能了知自心,一念頓圓,平等正性,凡聖共有,一際無差。以不了故,所有願行悉不具足。何以故?心外起修,即成有漏。以無邊功德,不外自心。隨順真如,修一切法,則能具足無邊功德。」是故從「諸佛剎中,皆能示現」以下,標顯文殊智德。例如「譬善幻師,現眾異相,於彼相中,實無可得」等,俱表從文殊妙智,圓滿普賢勝行。

「諸佛剎中」,以下共八句,顯會中菩薩智德。文中「諸佛剎中,皆能示現」(見《唐譯》),表諸大士普門示現之德,不但於此國土示現八相,亦於十方世界普現八相。

子二、喻

【經】譬善幻師。現眾異相。於彼相中。實無可得。

【解】「幻師」,譬喻也。《智度論》曰:「西方有幻術人,一切皆能化現,宮殿城郭廊宇,結巾為兔,豎帶為蛇,種種變現等。」故今借術者之幻化,以喻大士之普門示現。故曰:「譬善幻師,現眾異相。」下曰:「於彼相中,實無可得。」(見《唐譯》),因實知是幻,故於幻不迷。如《寶積經》中,學幻天子說偈讚佛曰:「如幻師作幻,自於幻不迷;以知幻虛故,佛觀世亦然。」亦正如《圓覺經》曰:「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。」


下載

下載

分頁顯示: 第 1 頁 / 總 3 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