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集:【29-337-0001】
八相表法的啓示
己二、殊勝權德 分八 庚一、下生
【經】捨兜率。
【解】上段末二句「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」,再讚大士之實德。今文及下文兩段,則再讚菩薩普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之殊勝權德。
「捨兜率,降王宮,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……」表八相成道。但其位不一,凡有五等。《甄解》曰:「(一)如《華嚴賢首品》及《起信論》。於十信滿位,示現八相。《占察經》說四種作佛中,第一信滿作佛當之。(二)如《大集經》中,灌頂住菩薩(十住滿位)能於無佛世界,示現八相。《占察經》第二,解滿作佛當之。 (三)《仁王經菩薩教化品》明初地八相。《占察經》第三,證滿作佛當之。(四)《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》明究竟地(一生補處)八相示現。《占察經》第四,一切功德行滿成佛當之。(五)《華嚴不思議品》諸佛念念出生智。此明佛後得智,出生八相示現也。此五中,前四是因中示現。第五,佛後業用也。斯經所明,若依諸師,多是第四(補處)作佛。若依今宗,此中無所屬,以彌陀巧方便迴向所作故,因果共不可思議。若強論之,或應在第五(佛後)之中焉。」由上可見,示現八相成道之人,階位有五,一般只知補處成佛所現。《甄解》則偏重為佛後。諸說不妨並存,五位不妨齊有。蓋十方來會之菩薩無量無邊,其階位於平等中,亦不礙於差別也。
又「八相成道」指本師釋迦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之通途。但諸經論因開合不同,所說亦異。或說七相,乃至九相、十相。今說八相者,乃從經論之多數也。再者八相之中,內容亦不盡同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謂八相為:「(一)從兜率天下,(二)入胎,(三)住胎,(四)出胎,(五)出家,(六)成道,(七)轉法輪,(八)入 涅槃。」但《四教儀》則為:「(一)從兜率天下,(二)托胎,(三)出生,(四)出家,(五)降魔,(六)成道,(七)轉法輪,(八)入涅槃。」兩相對照,便知《四教儀》是開《起信論》之「成道」為「降魔」與「成道」,合《起信論》之「入胎」與「住胎」於「托胎」。可見兩者,只是開合不同,內容無別。
《嘉祥疏》依《四教儀》判《魏譯》之八相,甚合於今此會集本。故仍依之。經中「捨兜率」是第一相。「降王宮」是第二與第三兩相。「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」是第四相。「降伏魔怨」是第五相。「成最正覺」是第六相。「請轉法輪,常以法音,覺諸世間。」及以下諸句,是第七相。下段文中之「於此中下,而現滅度」是第八相。
「捨兜率」即第一相從兜率天降生也。「兜率」或「兜術」、「睹史多」本是一名,譯音有異。其義為妙足、知足、喜足等。乃欲界中第四天。內院現為彌勒大士之淨土。外院則為天眾欲樂之處。《普曜經說法門品》云:「其兜術天,有大天宮,名曰高幢。廣長二千五百六十里。菩薩常坐,為諸天人,敷演經典。」《佛地論第五》云:「睹史多天,後身菩薩,於中教化。」後身菩薩即一生補處菩薩。此世界過現未三世之補處大士,皆從此天降生。
庚二、托胎 庚三、出生
【經】降王宮。
【解】「降王宮」。降生於王宮,是中含攝第二相之托胎,與第三相之出生。本師釋尊之托胎,如《因果經》云:「於時摩耶夫人於眠寤之際,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空而來。從右脇入,身現於外,如處琉璃。」至於出生,則如《涅槃經》云:「從母摩耶而生。生已,即周行七步。」周行者,乃指四維上下之十方。《淨影疏》曰:「於十方 各行七步,示現丈夫奮迅之力,於十方獨出無畏。」又《魏譯》曰:「從右脇生。」《釋迦譜》亦云:「菩薩漸漸從右脇出。」
庚四、出家
【經】棄位出家。苦行學道。作斯示現。順世間故。
【解】「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」。此表「出家」之第四相。《魏譯》甚詳,文曰:「現處宮中,色味之間。見老病死,悟世非常。棄國財位,入山學道。服乘白馬,寶冠纓珞,遣之令還。捨珍妙衣,而著法服。剃除鬚髮。端坐樹下。勤苦六年,行如所應。」《普曜經》云:「爾時太子日服一麻一麥。六年之中結跏趺坐。」修習艱難勤苦之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