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集:【29-329-0010】
名號功德
更有進者。如《要解》云:「當知吾人大事因緣,同居一關,最難透脫。」蓋以同居土之凡夫,須斷盡見思二惑,方得漏盡通,始截生死流,出同居而升方便有餘土。此名豎出三界,其事甚難也。今此往生法門,乃捨同居穢,而生同居淨。得生極樂,即斷生死,故名橫出三界。而往生之人,不待斷此見思二惑,但能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便蒙佛願冥加,決得往生淨土,其事至易,故名易行道。如是方便直截,殊勝希有,乃十方世界之所無。故知極樂同居,勝於十方佛土。又帶業往生,仍屬凡夫,但無退轉,一生成佛。故往生同居,亦即圓生四土也。
⑵方便有餘土|念佛功深,離雜亂心,專念一句名號,心口相應,字字分明。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如是念佛,名事一心。若達此境界,雖不求斷惑,而見思煩惱,自然斷落,則橫生極樂方便有餘土。
【解】二方便有餘土。若人念佛功深,以離雜亂之心,專念一句名號,心口相應,字字分明,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如是念佛,名事一心。若達此境界,雖不求斷惑,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。則從此界之同居穢土,橫生極樂方便有餘淨土。
⑶實報莊嚴土|憶佛念佛,歷歷分明,行住坐臥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,不為貪瞋痴煩惱諸念之所雜亂,是名事一心,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,屬定門攝,未有慧故。
更進一步,於自本性,忽然契合,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,不住有念,不落無念,如疏鈔云:「若言其有,則能念之心,本體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。若言其無,則能念之心,靈靈不昧,所念之佛,歷歷分明」。
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,言思路絕,不可名狀,唯是一心,清淨本然之體,更有何法而得雜亂,是名理一心。屬慧門攝,兼得定故。
念佛若達理一心,破一分無明,則生實報莊嚴土,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。
【解】三實報莊嚴土。若憶佛念佛,歷歷分明,行住坐臥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,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,是名事一心。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,屬定門攝,未有慧故。若於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,於自本性,忽然契合,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。不住有念,不落無念。如 《疏鈔》云:「若言其有,則能念之心,本體自空;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。若言其無,則能念之心,靈靈不昧;所念之佛,歷歷分明。」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;言思路絕,不可名狀;唯是一心,清淨本然之體,更有何法而得雜亂,是名理一心;屬慧門攝,兼得定故。念佛若達理一心,破一分無明,則生實報莊嚴土,同時分證常 寂光淨土。
實報莊嚴土乃法身大士之所遊居。別教初地,圓教初住以上諸大士,始得生此,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,方生此土。此土大士,色心自在,身土互現。於一毫端,現寶王剎。於微塵裏,轉大法輪。稱性莊嚴,無障無礙。圓教初住以上直至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屬此土,位位皆分證常寂光土。
⑷常寂光土|法身佛所居之土,名為常寂光土。
要解云:「實相之體,非寂非照,而復寂而恆照,照而恆寂。照而寂,強名常寂光土,寂而照,強名清淨法身」。故知身土不二,皆屬強名,寂照同時,非思量境。
常|法身德,法身常住故。寂|解脫德,塵勞永寂故。光|般若德,智光遍照故。涅槃三德,如來密藏。
等覺大士,歷盡四十一品無明,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,法身全顯,圓證三德,徹本心源,究竟清淨,證入常寂光土。
【解】四常寂光土。法身佛所居之土,名為常寂光土。《要解》云:「實相之體,非寂非照。而復寂而恆照,照而恆寂。照而寂,強名常寂光土。寂而照,強名清淨法身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