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>網站首頁>報恩講堂> 開示 > 節錄 > 持戒念佛(有字幕)
現在選擇: 《現在播出 : 0001》
 
持戒念佛(有字幕)
Facebook
2012.7.11-8.27 啟講於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(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-037-0421~0493集) / 編號:29-303 / 共 73 集
下載BT種子 (影音、文字、教材、或從FTP)
 

 

 
   

  
會自動播放首集,也可自由選擇底下的集數收看、收聽或下載。若播放不順,請手動選擇主機,下拉可以看到主機選項,英文字代表地區縮寫;選好主機,再點選下方表格的集數的小圖,即會播放在上方視頻區。點文字檔編號會詢問doc或pdf兩種格式,請依需求按「確定」後下載,閱讀pdf可能需要安裝adobe reader軟體。無法閱讀請看此

宣講
日期
講演文字(文件檔)
mp3
點播
高畫質影片
點播
2012.7.11

第1集:【29-303-0001

持戒念佛

丙五、對顯淨穢誡勸(卅二品至四二品) 分二 丁一、誡(卅二品至卅七品) 分二

戊一、勸(卅二品至卅四品) 分三 己一、令知淨穢 分二 庚一、顯淨土妙勸導往生 分五

◎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

【解】本品明極樂世界,壽樂無極。首顯彼土會眾殊勝,勸諭親近。繼明國土微妙,勸諭往生。

辛一、標依正勸 分三 壬一、智德無量

【經】佛告彌勒菩薩。諸天人等。無量壽國。聲聞菩薩。功德智慧。不可稱說。

【解】「佛告彌勒」,蓋從此品起,彌勒菩薩最為當機。阿難次之。第四十六品,佛告彌勒:「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。一切諸佛之所稱讚。付囑汝等,作大守護。」故知彌勒菩薩當來下生,必遵佛咐囑,宣演本經。

壬二、清淨微妙

【經】又其國土微妙。安樂。清淨若此。

【解】「微妙、安樂、清淨」者,《會疏》曰:「莊嚴超絕,故云微妙。無有苦惱,故云安樂。無漏相,實相相故,故云清淨。」蓋謂極樂一切事相,皆是無漏之妙相。又實相無相無不相,故所顯一切皆實相。因極樂所現之相是無漏相,實相相,故云清淨也。

壬三、勸力為善

【經】 何不力為善。念道之自然。

【解】右段雙標彼國聖眾及剎土,勸諭往生。

末二句《淨影疏》曰:「何不力勵為善求生,名『力為善』。『念道之』者,自然往生,名念『自然』也。」又《會疏》曰:「『何不』二字, 激勸之辭,即通二義。善有二種:一、稱名念佛,是名善本。二、廣行諸善,回向得生。念通二種:念謂能念,道謂所念。道亦有二:一、彌陀本願,是名他力大道。不藉自力修善,一超直入,故名自然。二、三乘所證道,無為自然,性不造作,故亦名自然。雖互二義,正在初義。」

《淨影疏》以為善求生,釋「力為善」。以自然往生,為「念自然」。其言簡要。其意以行善功德迴向淨土,力求往生,名為「力為善」。此說甚好。下云:自然往生,為「念道之自然」,則所言過簡。《會疏》勝之。直指稱名念佛,為善之根本,是乃正行也。「廣行眾善,迴向得生」,亦是「為善」,是乃助行也。正助並舉,主次分明,是《會疏》之長也。至於「道之自然」則《會疏》更勝。疏舉二義:一、以他力直超為自然。二、以無為無作為自然。而以初義為主。此說極好。蓋淨宗之妙,正如《要解》所云:「從事持達理持。」但當老實念去,則「無為無作」等等,自然在其中矣。

以上二疏之說均專就《魏譯》,(「念道之自然」以前之文句,獨見《魏譯》),但漢吳兩譯於此下更有大段經文,廣述彼土菩薩功德與剎土之 自然最勝。本經採入,會成此品。於是本品經中於「念道之自然」下,八見「自然」二字,如「自然嚴整」、「自然無為」、「自然保守」、「自然中自然相」、「自然之有根本」、「自然光色參迴」、「自然所牽隨」。可證「自然」二字,實具要義。此「自然」二字,非外道所謂無因之自然。蓋法爾如是,名為自然也。蓋 「自」者自性。「然」者,《楞嚴經》中「清淨本然」。可見自然實含自性本然之義。自性之本然,即是真如、實相。如是「念道之自然」即持名念佛。亦即念實相。如《彌陀要解》曰:「實相無二,亦無不二。是故舉體作依作正,作法作報,作自作他,乃至能說所說,能度所度,能信所信,能願所願,能持所持,能生所生,能讚所讚,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。」是故《會疏》以無為無作為道之自然。復以他力法門,一超直入為自然,並指為道中之正旨。與《要解》之說,辭異而旨同。依信願持名,他力大道,即得往生極樂。持名即是念實相。一超直入妙莊嚴路。如是之道,法爾自然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7.11

第2集:【29-303-0002

持戒念佛

與《要解》之說,辭異而旨同。依信願持名,他力大道,即得往生極樂。持名即是念實相。一超直入妙莊嚴路。如是之道,法爾自然。

辛二、行道和正 分三 壬一、觀行無懈

【經】出入供養。觀經行道。喜樂久習。才猛智慧。心不中迴。意無懈時。

【解】右文顯極樂會眾殊勝功德。「出入供養」,見漢吳兩譯,原文中尚有「俱相隨飛行,翻輩出入,供養無極。」蓋指極樂國中諸菩薩、阿羅漢等也。其飛行十方;普興供養,是修福也。「觀經行道」,是修慧也。彼土聖眾,於此福慧二種莊嚴,悉皆「喜樂」而願 「久習」。下云「才猛」者,即《法藏因地品》中「高才勇哲,與世超異」之義。才能勇猛者,因智慧故,故「才猛智慧」意即慧根猛利,才能超世也。「心不中 迴」,「迴」者退也。「中迴」者中途退轉也。所以退轉者,信念不堅,遇緣則退矣。極樂聖眾,智慧猛利,斷疑生信,堅固不動,如金剛山,故「心不中迴」一往直前也。「意無懈時」。「懈」者怠也。懈怠之因,願不深故。願不深切,行持無力。故時勤時懈,常自放逸。但極樂聖眾,深達至理,信深願切,故勇猛精進無有 懈時也。

壬二、中道自然

【經】外若遲緩。內獨駛急。容容虛空。適得其中。中表相應。自然嚴整。

【解】「遲緩」,「遲」者,遲徐、安徐之義。「緩」者,寬緩之義。故「遲緩」者即安閑沉穩而不緊張急燥也。「駛急」。「駛」者疾速。「急」者緊急、急速。「外若遲緩,內獨駛急」者,指其表現於外者,寬緩安閑,渾若無事。但其內心則精進不已,念念相繼,心心無間,不令剎那失照,故云「內獨駛急」。「容容」者和同之義,不立異也。如後漢《左雄傳》曰:「容容多後福。」今經「容容虛空」,指聖眾之心和同於虛空。虛空無邊際,故自心無邊際。虛空無一物,故自心亦無物。虛空以空無故,森羅萬象十方剎土依空而生。虛空建立萬物,故自心亦建立萬物。「無一物」故不落有邊。「容萬物」則不落空邊。無一物而容萬物,雙照空有;容萬物而無一物,則空有俱泯,從容中道。故云「適得其中」。「適」者指洽合,「得」者指契會,「中」者指中道。如《金剛經》云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無住即生心,生心即無住,中道義也。「中表相應」。「中」者內心也,「表」者表現於外者也。菩薩心契中道,得於中而形於外,故表裏一如,自然相應,不必安排造作,而「自然嚴整」也。

「自然嚴整」直至「無有憂思」為一大段。其中菩薩種種妙德,皆因「適得其中」,而自然成就。「嚴整」者,嚴肅整齊,指聖眾之威儀,「檢斂端直」即「嚴整」之內容。

壬三、咸為道慕

【經】檢斂端直。身心潔淨。無有愛貪。志願安定。無增缺減。求道和正。不誤傾邪。隨經約令。不敢蹉跌。若於繩墨。咸為道慕。

【解】「檢」者檢束,不使分散。「斂」者收斂。故「檢斂」即經中「耳目口鼻,皆當自端」。收聽攝視,外絕諸緣之意。又「端」者端正。「直」者,不曲,正直之義。故「端直」者外指身儀之端莊,內指心意之正直。是乃身心俱端也。「身心潔淨,無有愛貪」。蓋以契會中道,則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照破客塵,自然離愛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7.12

第3集:【29-303-0003

持戒念佛

講義下載:客塵

「身心潔淨,無有愛貪」。蓋以契會中道,則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照破客塵,自然離愛,無有貪染。身心自然潔淨。

「志願安定,無增缺減」。「安」者,具靜、定、止、寧、樂、善,無所求為諸義。「定」者,決定、堅定,無有動搖變易也。彼土聖眾所發誓願,自然堅定,無有忽增、忽減、忽過、忽缺之失。如經云「縱使身止諸苦中,如是願心永不退」,正是「志願安定,無增缺減」之範例。

「求道和正,不誤傾邪」。「和」者,具調、諧、溫、順、平、睦、合、同、樂、相應諸義。「正」者,從一,止於一也。具是、中、常、止、 行無傾邪、方直不曲諸義。極樂聖眾和平中正,以求無上之道,故不為傾邪所誤。「傾」者斜也,側也,傾覆也。「邪」者,邪惡與邪外也。彼土聖眾不為傾斜所誤者,端在「隨經約令,不敢蹉跌,若於繩墨」也。「約」者,約束也。「令」者,命令、法律、教令之義。「蹉」者失足也,跌也。「跌」者跌倒也。「繩墨」者,指木工操作時,以墨繩彈畫之黑線,匠人依線施以斧鋸,不敢有毫釐之差。極樂聖眾遵行經中教言,若匠人之於繩墨。依線施工,不敢稍有違失,故可免於蹉跌,不為傾邪所誤。本經《勤修堅持品》曰「隨順我教,當孝於佛」,「無得為妄,增減經法」,於此同旨。蓋「離經一字,便同魔說」。世之行人,唯當以聖言量為依止也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7.12

第4集:【29-303-0004

持戒念佛

講義下載:靈光

本經《勤修堅持品》曰「隨順我教,當孝於佛」,「無得為妄,增減經法」,於此同旨。蓋「離經一字,便同魔說」。世之行人,唯當以聖言量為依止也。

辛三、無住生心

【經】曠無他念。無有憂思。自然無為。虛空無立。淡安無欲。作得善願。盡心求索。含哀慈愍。禮義都合。苞羅表裏。過度解脫。

【解】「咸為道慕,曠無他念,無有憂思」。第一句,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。第二句,曠者空曠。其心空 廣無有妄念。第三句,信心堅定,智慧明了,於世無慮,於法無疑,故無有憂慮之思。若約淨宗,則「曠無他念」者,萬緣放下也。「咸為道慕」者,一念單提也。「無有憂思」者,當念即是也。一聲佛號,萬慮齊消。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。罄然獨存,何喜何憂。故云「無有憂思」。

「自然」二字,亦貫全段。乃因「適得其中」而自然如是。「自然無為」者,不因造作,自然安住於無為法中,此真無為。若因造作,則是有為矣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7.13

第5集:【29-303-0005

持戒念佛

「自然」二字,亦貫全段。乃因「適得其中」而自然如是。「自然無為」者,不因造作,自然安住於無為法中,此真無為。若因造作,則是有為矣。「虛空」者,指心如太空,開廣無際,離垢無染,不受一塵。「無立」者,指一法不立。「淡安」者,「淡」者,淡泊。「安」者,寧靜。又「淡安」為水流平滿之貌。《文選宋玉賦》云:「潰淡淡而並入。」水波相繼,相似相續,此喻心離斷常。平滿喻平等圓滿。「無欲」,欲者,《大乘義章》曰:「染愛塵境,名之為欲。」又曰:「於緣欲受,稱欲。」又《俱舍論》云:「欲,謂希求所作事業。」


下載

下載
2012.7.13

第6集:【29-303-0006

持戒念佛

又《俱舍論》云:「欲,謂希求所作事業。」據此,則經中「捨諸愛著」與「亦無希求、不希求想」等,均「無欲」也。此上三句,顯「實際理地,不受一塵」。但萬行門中,「不捨一法」,故續云「作得善願,盡心求索」等。正顯事理無礙、圓融自在之妙義。如《德遵普賢品》曰:會中諸大菩薩「入空、無相、無願法門。」但諸菩薩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,具足無量行願」。正與此處無為、無立、無欲,而「作得善願,盡心求索」,圓融一味。又《至心精進品》云「結得大願,精勤求索。」故知極樂聖眾,皆師法彌陀,結成大願,精勤修習,住真實慧,以求成就也。下云「含哀」,大悲心也。又「慈愍」者,大慈心也。以大慈悲故,雖明知實無眾生可度,而度生之行願無有窮盡。故「心常諦住度世之道」,「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」。其所結得之大願,自然契理契機,照真達俗。契理照真,故其大願,實相為體,究竟了義,力用無量。契機達俗,故善契機宜。「禮義都合」,「禮義」者,仁義禮智信,世間道德也。但此二字不但代表當時古印度之社會道德。實泛指後世種種社會各個時代之社會道德與規律。所發之願,必須與之相契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7.14

第7集:【29-303-0007

持戒念佛

「禮義都合」,「禮義」者,仁義禮智信,世間道德也。但此二字不但代表當時古印度之社會道德。實泛指後世種種社會各個時代之社會道德與規律。所發之願,必須與之相契,始能為當時社會之所容,方能宏揚教義,普利眾生也。「苞羅表裏」。「苞」同包。「羅」者,《嘉祥疏》曰:「羅之言攝。」故知「苞羅」即 包容含攝之義。「表」指事相。「裏」指理體。故知「苞羅表裏」者,即事理雙圓,真俗並照,眾妙齊收,萬類普攝。上智下愚,悉得度脫。世出世間,融通無礙也。「過度」者,《吳譯》經題為《過度人道經》,「過度」表自出生死,亦令人出生死之義。「解脫」者,解惑業之縛,脫三業之苦。《唯識述記》曰:「解謂離縛,脫謂自在。」又曰:「言解脫者,體即圓寂。由煩惱障縛諸有情,恆處生死。證圓寂已,能離彼縛,立解脫名。」蓋謂聖眾大願,能令自出生死,並攝一切有情,出離生死,永得解脫,故云「過度解脫」。

辛四、顯性妙用 分二 壬一、顯性自然

【經】自然保守。真真潔白。志願無上。淨定安樂。一旦開達明徹。自然中自然相。自然之有根本。自然光色參迴。轉變最勝。

【解】 「自然保守,真真潔白。」「自然保守」即宗門所稱之保任。任者任運,要行便行,要坐便坐也。保者念念不異也。自然即任運之義,故任運保守即是保任也。 「真」者,即一真法界,真如本性,妙明真心,與本經「真實之際」中之真字。今云「真真」者,表非對妄而說之真,蓋為絕待(即絕對)之真。乃真中之真也。「潔」者,無垢,「白」者,無染。即六祖曰: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。」亦即百丈禪語:「心性無染,本自圓成。」所保任者,正是此無染本淨之絕待真心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7.14

第8集:【29-303-0008

持戒念佛

講義下載:主中主

「無上」者,《往生論註》曰:「無上者,此道窮理盡性,更無過者。」如宗門《寶鏡三昧》曰:「潛行密用,如愚如魯,但能相續,名主中主。」此正不墮法身數中。毘盧頂上行走,禪宗極則事,淨宗之寂光上上品也。以此為志願,故云「無上」。「淨定」者,其心清淨,寂然不動也。「安樂」者,安然自在,任運常樂也。「一旦」者,指之某一剎那際。因此「無上」是行不到處,故無行程可計,即無期限可言,只是在無心三昧中(據高峰禪師語),突然觸著碰著,摸著向上關捩子,剎那相應,究極心源,契入理一心。故云「一旦開達明徹」。「開」者,心開。「達」者,了達。「明」者,明白。如《信心銘》曰:「洞然明白。」「徹」者,透徹,亦指徹悟。所悟者何?只是「自然中自然相」。如《首楞嚴經》狂人迷失本頭,狂走尋覓,是不自然。一旦狂歇,歇即菩提,本頭宛在,何等自然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7.15

第9集:【29-303-0009

持戒念佛

講義下載:膠清

又如未悟者,謂山是山,水是水;悟入,謂山不是山,水不是水。徹悟者則山仍是山,水仍是水。高峰禪師曰:「元來只是舊時人,不改舊時行 履處。」祇是仍舊,何等自然。再者自然相,即自性本然之實相。蓋山水、男女、今時、舊時等等,一一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。當相即道,即事而真。一一皆是清淨本然,一一皆是「自然中自然相」也。「根本」者,本體。一切諸法之根本自體。《大日經》曰:「一身與二身,乃至無量身,同入本體。」此正明「根本」之義。又本者本心,即本源之自心。又本性,乃固有之性德。又「有根本」之有字,至關切要。「有」者,如狂人之有本頭。決定是有,不從外得。傅大士《心王銘》曰:「水中鹽味,色裏膠清,決定是有,不見其形。心王亦爾,身內居停。面門出入,應物隨情。自在無礙,所作皆成。」其中「決定是有」四字,道破諸佛密藏。蓋謂人之心王,決定是有,如水中之鹽味,其味確有,但此味之形狀,則不可得。又曹山(曹洞宗祖師)曰:「祇要知有便是。無論當煩惱無明之時。」故此有字,萬不可放過。「自然之有根本」,此含二義:一者,萬象森羅,體性無二,千波皆水,眾器唯金。自然之中,自有本體,此之本體,即是根本。二者,不由造作,一念頓悟,故云自然。了知萬法盡在自心。頓見真如自性。自心自性即是根本。故云「自然之有根本」。《淨名經》曰:「即時豁然,還得本心。」豁然即「一旦開達明徹」。還得本心即「自然中自然相,自然之有根本」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7.15

第10集:【29-303-0010

持戒念佛

又《菩薩戒經》云:「我本元自性清淨,若識自心見性,皆成佛道。」足證曹山「祇要知有便是」,正是佛佛相傳之心印。湛愚老人曰:「曹山自比六祖,祇是得此欛柄。」

「自然光色參迴,轉變最勝」。「參」者入也,光光相入也。「迴」者迴轉。周流不息,變化不拘也。實相之體非寂非照,而復常寂常照。寂而 常照,故從法身流出報化佛身。從理體出生無量微妙相用。故此自然之根本,自然出生無量光明色相,相參相入,迴轉變化,超逾十方,故云:「最勝」。經中常以 寶珠喻自心。《觀經》曰:「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。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。一一金色,遍其寶土各作異相。或為金剛臺;或作真珠網;或作雜花雲。於十方面,隨意變現,施作佛事。」又曰:「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。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。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其光相好,及與化佛,不可具說。」上之經文深顯光明色相微妙難思,隨意變現。光中有色,色又現相。珠網等等妙相,只是一色所顯。又如佛相具好,好中放光,光復現佛,皆極顯參迴之意。至於「施作佛事」與攝取十方念佛眾生,正是「最勝」也。又參照上引經文中,可見極樂種種依正莊嚴,皆是自然根本之所現。此正是《往生論》所云極樂三種莊嚴,入一法句,一法句者清淨句,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故此自然之根本,即彼論中之一法句也。

壬二、性德妙用

【經】鬱單成七寶。橫攬成萬物。光精明俱出。善好殊無比。著於無上下。洞達無邊際。

【解】「鬱單成七寶」。「鬱單」具云「鬱單羅究留」,或作鬱單越、俱盧等。此其略稱。乃四大洲中,北方大洲之名。義為高上作、上勝生、高勝。《玄應音義》曰:「此譯言高上作,謂高上於餘方也,亦言勝。」又云「俱盧洲,此云上勝,亦云勝生。」又《起世因本經》謂此洲「於四天下,比餘三洲,最上最妙最勝彼。」又《吳譯》作「鬱單之自然,自然成七寶」。據《華嚴疏鈔十三》云:「鬱單越,此云勝生。以定壽一千歲,衣食自然故。」彼洲人民毋須耕織勞作,而衣食自然豐足。《吳譯》「鬱單之自然」意即指此。本經依《漢譯》作「鬱單成七寶」。實為《吳譯》二句之合,意謂如彼鬱單洲自然豐足,出生衣食諸物,而自然出生勝上之七寶。「橫攬成萬物」者:「橫」指空間,「攬」,撮持、引取之義。指自然於十方虛空中流現萬物。「萬物」者,一切物也。此萬事萬物,皆生於自然之根本。如《首楞嚴經》:「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」。蓋謂萬物悉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也。至於極樂,亦復如是,乃由於彌陀大願之所成,眾生淨心之所具。故經中「國中萬物,嚴淨光麗,形色殊特,窮微極妙,無能稱量。」正是自然轉變最勝之所顯。

「光精明俱出」。「光」者光明,「精」者精妙,「明」者明淨,「出」者出現。自心本具萬德。無明垢盡,則清淨莊嚴,光明微妙,精美潔淨,一切妙相,齊頭並出,故云「光精明俱出,善好殊無比」。經云「光色晃曜,盡極嚴麗」。又云「清淨莊嚴,超逾十方一切世界」。故其善好,十方世界實無能比者也。

「著於無上下,洞達無邊際」者,《會疏》曰:「所證理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故名無上下。豎深橫廣,無有邊際,故名無邊際。是則佛智所照也。著,明也。洞達,證入義也。」據疏意,首句是所證之理體,即如如也。次句是能照之佛智,即如如智也。所謂理體,即「自然之根本」。所謂佛智,乃洞達從此根本流出自然相之智慧。體用一如,理智無二,能所雙泯,絕待圓融,言思莫及。「無上下」者,指所證理體本來平等。經云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又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,皆顯平等之義。平等故無上下。「著」者,顯著、昭著,即顯露之義。故《會疏》曰:「著」者,「明也」。此明字下得好。蓋此即明心見性之明也。所明者即無上下之平等理體,即是心也。「洞達」者,「洞」者,洞然明白也;「達」者,識心達本也。窮盡心源,故曰「洞達」。


下載

下載

分頁顯示: 第 1 頁 / 總 8 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