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集:【29-297-0004】
修行證果的正因
上之十善,均是世善。《報恩論》曰:「凡是善行,皆可往生。但必常常念佛迴向,即轉世善為淨因。故佛說諸經,總兼世善。而此十善業,且特說專經(《十善戒經》)。以淨身三、口四、意三諸業,為修持根本也。」
癸二、晝夜憶念
【經】如是晝夜思惟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種種功德。種種莊嚴。
【解】二晝夜念佛。經云:「晝夜思惟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種種功德,種種莊嚴。」天親菩薩《往生 論》立「五念門」:⑴禮拜門。⑵讚歎門。⑶作願門。⑷觀察門。⑸迴向門。論云:「云何讚歎?口業讚歎,稱彼如來名。」又「彼觀察有三種:何等三種?一者觀 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。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。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。」今經所云,正是第四觀察門。或兼口念,則兼第二讚歎門。如是觀察或讚歎,晝夜相續,故云「晝夜思惟」等等也。
癸三、志心歸依
【經】志心歸依。頂禮供養。
【解】三「志心歸依,頂禮供養」,是第一禮拜門。論云:「云何禮拜?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,為生彼國意故。」又「歸依」即歸命。《往生論註》曰:「故知歸命即是禮拜。然禮拜但是恭敬,不必歸命。歸命必是禮拜。若以此推,歸命為重。」今經云,歸依頂禮,復是志心,更兼供養,彌顯精誠。
壬二、妙果
【經】是人臨終。不驚不怖。心不顛倒。即得往生彼佛國土。
【解】《往生論》云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修五念門行成就,畢竟得生安樂國土,見彼阿彌陀佛。」妙因感果,是故臨命終時,蒙佛本願加威。「慈悲加祐,令心不亂」。故得「不驚不怖,心不顛倒」。「不驚」者,不驚慌失措。「不怖」者,不畏怖恐懼。「不顛倒」者,心不錯亂,憶佛之正念依然現前。故得往生。本品經文,未言臨終見佛,但既得往生則佛必然來迎。因佛本願,臨終接引。若無佛迎,則凡夫自力不能往生。今不言者,以此品專論因行,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。
辛三、忙裡偷閑正念得生 分二 壬一、勝因 分四 癸一、端心精進
【經】若多事物。不能離家。不暇大修齋戒。一心清淨。有空閑時。端正身心。絕欲去憂。慈心精進。
【解】右第三類,有二句:一修行世善。二忙裏偷閑,正念得生。此類指事物繁多之人。平素暇時甚少,未能大修齋戒。更難於一心清淨。如是之人當努力行善。並應忙裏偷閑,善擇時機,遇緣即修,不使空過,亦定得往生。淨宗之妙即在「不離佛法而行世法,不廢世法而證佛法」也。(見《報恩論》)
「有空閑時」。承上所言,事物繁多,未能身暇心淨,大修齋戒。則當善用時機,遇閑即修。摒除世慮,勇猛專修。此句「有空閑時」總貫下文,直至「一日一夜,不斷絕者」。
「端正身心」,端身正意也。《濁世惡苦品》云:「汝等能於此世,端心正意,不為眾惡,甚為大德。」又《重重誨勉品》曰:「若曹作善,云 何第一?當自端心,當自端身,耳目口鼻,皆當自端。」是故遇空閑時,首應端正身心也。「絕欲」者,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。「去憂」,放下世間憂慮。「慈心」,與眾生樂之心,今此修持是為饒益有情而修也。「精進」者,勇猛於修善斷惡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