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集:【01-006-0010】
阿彌陀經要解大意
【妙行勝果,不可思議。】
【臨終除障—往生極樂:臨命終時,聖眾來迎;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。】
【我見是利。】
【橫超五濁。】
【終時無倒。】
【第六意識已不行。】
【第八識習氣亂發。】
【名亂心位。】
【應當發願。】
【理事二持,一心不亂。】
【不為見思亂故。】
【感化身佛現前。】
【生同居方便淨土。】
【不為二邊亂故。】
【感報身佛來迎,生實報寂光二土。】
【當知持名,簡易直捷,至頓至圓。】
【以念念即佛故。】
【不勞觀想,不必參究,當下圓明,無餘無欠。】
【上上根不能踰其閫,下下根亦能臻其域。其所感佛所生土,往往勝進,亦不一概。】
【可謂橫該八教,豎徹五時,所以徹底悲心,無問自說,且歎其難信也。】
【我等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,苦欲執敲門瓦子,向屋裡打親生爺娘,則於諸祖成惡逆,非善順也。】
【逆惡之人,臨終十念一念,下下品生,並是夙因成熟。】
【故感遇善友,聞便信願。】
【此事萬中無一,豈可僥倖。】
【《淨土或問》,斥此最詳,今人不可不讀也。】
【當知此經。】
【字字皆海印三昧,大圓鏡智之靈文也。】
【唯念至一心不亂,則能超三界、伏煩惱、破無明也。】
【所持名號,真實不可思議;能持心性,亦真實不可思議。】
【持一聲。】
【則一聲不可思議。】
【持十百千萬無數聲,聲聲不可思議也。】
【伏願緇素智愚。】
【於此簡易直捷,無上圓頓法門,勿視為難,而輒生退諉。】
【勿視為易。而漫不策勤。】
【勿視為淺。】
【重勸發願。】
【經云:『我見是利』。】
【是佛眼所見,究盡明了也。】
【是利者。】
【橫出五濁,圓淨四土,直至不退位。】
【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】
【又是利,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。】
【蓋穢土自力修行,生死關頭最難得力。】
【圓瑛法師,歸心淨土,自號三求堂主人,求福、求慧、求生淨土。】
【無論頑修狂慧。】
【到生死關頭,不能得力,全然無用。】
【即悟門深遠。】
【操履潛確之人。】
【儻分毫習氣未除,未免隨強偏墜。】
【永明所謂。】
【十人九蹉路。】
【陰境忽現前。】
【瞥爾隨他去。】
【此誠可寒心也。】
【修行唯有念佛最為穩當,自有信願持名淨業之力。】
【又仗彌陀慈悲願力。】
【所用之功,決定不虛。】
【佛及聖眾,現前慰導。】
【故得無顛倒,自在往生也。】
【法門深妙,破盡一切戲論,斬盡一切意見。】
【唯馬鳴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之流,徹底擔荷得去。】
【其餘世智辯聰。】
【通儒禪客。】
【盡思量度。】
【愈推愈遠。】
【又不若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,為能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也。】
【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。】
【分明以佛眼佛音。】
【印定此事。】
【豈敢違抗,不善順入也哉。】
問:「怎麼樣?老師怎麼說?」他說:「老師跟你說的一樣」。我說:「你還放不放下?改不改?」他還不敢肯定的說統統放下,這就是情執太重,他不知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統統都念到,一個也不漏,不知道念阿彌陀佛功德之大。拉里拉雜的念了一大堆,修了多少年,心還是散亂的,就是不集中,搞得太多了。所以明白這個道理,真正想學佛,想一生成就,從前無論念的是些什麼經,無論拜哪一尊佛菩薩,今天統統可以放下,專念阿彌陀佛。你果然放下,專念阿彌陀佛,不但那些佛菩薩不怪你,那些佛菩薩都歡喜,都替你高興,你從今天總算走上一條正路,你決定能成就,所以不要害怕,要專修。
修這個法門的人供佛只供一尊阿彌陀佛,專心,專一,或者就供西方三聖,其餘的都可以不要供,供多了分心。經典只念一部,這一部《彌陀經》夠念了,夠念一輩子。再說《彌陀經》的註解,我在前面跟諸位介紹了四種,這四種要真正研究,我看至少也要十年。《疏鈔演義》、《要解》,《要解》有兩種講義,圓瑛法師的《講義》、寶靜法師的《親聞記》,窺基大師的《通贊疏》,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,這四樣東西可以說是《彌陀經》歷代權威的註解,我們在這四種不同的註解裡面去研究,這四種註都註得好。所以經念一種就夠,如果就一樣東西,有的時候念得很疲乏,想看看別的調劑調劑,這都是功夫不得力,功夫得力,一部決定夠了。我們可以讀《淨土十要》,淨土的東西也很多,也不要看雜了,《淨土十要》、印光大師的《文鈔》,有這些東西來調劑,我想也就夠了,其餘的應當放下,不要搞得太多太雜,太多太雜於我們決定沒有好處。
別人研究那些大經大論,我們遇到了,合掌讚歎就好,我們不要去費那個腦筋,不要去浪費那個時間,有時間多念佛號。你要曉得,佛號你愈念得多,你的蓮花愈大,佛號就是培養七寶池中那個蓮花的。你讀那些花多少時間,花多少腦筋去研究那些大經大論,你的蓮花長不大,不但蓮花長不大,可能蓮花都枯死了,你不知道,這個不得了,所以一定要知道。經上不是明明告訴我們,如果你改學其他的法門,退了心,蓮花慢慢就枯了,枯了就沒有了,就謝掉了,所以《彌陀經》、阿彌陀佛的聖號,咱們每天決定不中斷,在這裡下功夫。下面這一段說:
【上上根不能踰其閫,下下根亦能臻其域。其所感佛所生土,往往勝進,亦不一概。】
『上上根』是講他方世界的這些等覺菩薩,四十一位正等正覺裡面最高的位子,他也往生。『閫』是門限,他也不能夠超過,也要進這個門,這是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,《華嚴經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可以說是「上上根」,你看他們都發願念佛往生。『下下根』,可以說是我們現前,人貴自知之明,不要好高騖遠。當你在沒學的時候,自己覺得很了不起,覺得哪一個人都不如我,我在年輕的時候就如此,很自負,可是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愈學愈覺得自己不行,到今天才曉得自己確實是「下下根」,比什麼人都比不上,連惡人也比不上,他敢作惡,我不敢作惡;他敢下地獄,我不敢下地獄,我比不上他,比上比下都不如,真正是個下下根人。
下下根人只有修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決定能成功,修別的法門都靠不住。你去學教,學《華嚴》、學《法華》、學唯識,我們做不到大開圓解;參禪,不能明心見性,不但明心見性做不到,連禪定都得不到。人家一盤腿可以坐上一個月不出定,我做不到。一個月不出定,三個月不出定,那是禪定,沒有見性,那種功夫好的也不過是四禪天而已,差一點的是欲界天,成就也不過如此而已,這種成就又不是我們心甘情願的。我們喜歡出三界,搞了半天還出不了三界,這不是我們心甘情願的,我們的目的真的是想出三界。所以這個法門實在是好,很適合自己的程度。常常想到自己是下下根,自己就會老實,老實念佛才能成就。如果以為這樣也了不起,那樣也不得了,那到後來真的就不得了,麻煩可大了。
這一位同學有個問題,我還沒答覆他,那就是出家人常常以為「我戒臘很高」,我從前也是以為著我戒臘很高,我受戒幾十年,覺得很了不起,現在才恍然大悟,才真正明白過來,所謂戒臘高就是罪業重,多受一天戒就是多造一天罪業,多破一天戒,不如那個初受戒的。初受戒的,破戒的時間少,他才破戒一年、兩年,我破戒破了幾十年,他的罪業要墮餓鬼,我一定墮阿鼻地獄,有什麼值得驕傲?時時拿戒臘,拿戒臘就糟了。你想想看你所受的戒,哪一條你做到了?一條都做不到,換句話說,破戒、穿戒、犯戒,自己想一想是不是如此?一身的罪業。佛家常講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。
印光大師一生不勸人出家,一生不收一個出家徒弟,一生不傳戒,為什麼?害人,何必把一個好好的人送到地獄裡去,不忍心做這個事情。台中李老師一生不勸人出家,我那個時候發心出家,他還問了我好幾次,「你為什麼一定要出家?」我提出個理由,我說「我不出家趕不上別的同學,那些同學跟老師已經十年,我不出家,要上下班,我一天在佛法上能用功只能兩個小時」,我說「我一出家,我可以不要做事情,一天用八個小時功,兩年就追上他們」,我這樣出家的。
下面所說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所生之土,到那邊這些環境往往也是不相同,這個不相同就是自己功夫淺深不一樣,所以你感的果報也不相同。
【可謂橫該八教,豎徹五時,所以徹底悲心,無問自說,且歎其難信也。】
『八教五時』是代表整個的佛法。天台家將整個佛法分做化儀四教、化法四教,合起來稱為「八教」。「五時」是五個時期,《華嚴》是佛最初講的,《華嚴經》是佛在定中講的,我們凡夫看不出來,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,誰知道他講《華嚴經》?他在打坐,在定中講的,聽眾都是有大神通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我們凡夫沒有辦法,根本就不知道這回事情。以後佛從菩提樹起坐,起來之後,到鹿野苑遇到五比丘,僧團才正式建立,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講阿含。今天講原始佛教,講小乘佛教,都是從阿含講起,阿含好比佛教的小學。阿含一共講了十二年,然後講到方等,方等之後講般若,方等是八年,般若二十二年,法華也是講八年,一共是五個時期,叫做「五時」,所以「五時」也是代表整個佛法。這是說明念佛一心不亂就總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,全都概括了。
『所以徹底悲心,無問自說』。多半的經典都是有人啟請,都是人家來問,佛來答覆。這部經沒有人問,佛自己給我們說出來的,「徹底悲心」。這個法門沒有人能問得出來,是難信之法,誰有能力來問?佛看機緣成熟,怎麼成熟?說出來有人相信,有人發願,有人肯修,這就是機緣成熟,雖然他不能問,也要給他說,因為他可以修這個法門,一生決定能成就,所以這個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。再看下面這一章:
【我等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,苦欲執敲門瓦子,向屋裡打親生爺娘,則於諸祖成惡逆,非善順也。】
這幾句話是蕅益大師用比喻來說的,這是說我們自己迷惑顛倒,難易不分,勝劣不能明瞭,這麼好的法門,這樣殊勝的法門,這樣容易成就的法門,你不肯死心塌地的去念佛,還要去學教,還要去參禪,還要去念咒,這就好比拿著『敲門瓦子』。什麼叫「敲門瓦子」,你們懂不懂?你們現在年輕人不懂,為什麼?現在敲門是按電鈴,哪來的敲門瓦子?這是從前,大概民國初年以前,沒電鈴,那時候住的房子跟現在不一樣,不是現在一開門就是客廳。在從前,大門開了還有庭院,二門開了還有丹墀,所以到裡面去見人的時候要走相當長的一段路。又沒有電鈴,怎麼辦?撿一個瓦片、小石頭敲門,裡面的人聽到就出來開門,這個敲門磚,敲門的瓦片就丟掉,從前是這樣的,敲門瓦子。門一打開,你那個敲門瓦子不丟,反而到裡面打人,打什麼人?大概是你爸爸媽媽來替你開門,你就拿這個敲門磚子去砸他,這是大逆不道,用這個來比喻。
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教你什麼?都是教你念佛,偏不念佛,去搞別的,怎能對得起這些祖師?所以變成了『惡逆』,不是『善順』。真正「善順」,你就要老實念佛。所以一個人要是真正歸心老實念佛,諸佛菩薩歡喜,祖師知識讚歎,這是真的。因為你要是找到這條門路,你就成功了,你這一生成就了;你走別的門路,八萬四千法門,別的門路,你這一生未必能成就,只可以說在佛門裡面種個善根而已,很難成就。你走這一條路是決定成就,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怎麼不歡喜?所貴的是老實,要真正老實。
【逆惡之人,臨終十念一念,下下品生,並是夙因成熟。】
這是過去世的善根成熟,否則哪有那麼容易?
【故感遇善友,聞便信願。】
他在臨命終時遇到一個真正懂得念佛的人勸他念佛,這是他的善知識,這是他的感應,他一聽立刻就回心轉意,真心誠意的念佛求生,真心顯露,真誠心,信了、願了,所以能往生。
【此事萬中無一,豈可僥倖。】
這個事情是真有,沒錯,但是你決定不能存一個僥倖的心,「淨土還有這一個門道,不要緊,我現在不念沒有關係,多造點罪業也不礙事,臨命終時一念、十念都可以往生」,你要存這個僥倖的心就壞了。
【《淨土或問》,斥此最詳,今人不可不讀也。】
《淨土或問》這一本書也收在《淨土十要》裡面。《淨土十要》是蕅益大師編的,他一共收了十種,認為修淨土的人必須要讀的,《或問》也在其中,對這個事情講得很詳細,確實有這個事情。我們自己千萬不要存僥倖的心理,以為現在可以不必念,到臨命終時還來得及,萬一臨命終時有障礙,你怎麼辦?你這一生就錯過了,這一生要是錯過,損失就太大了。所以自己要多想想,我們這一生失掉人身,有沒有資格來生再得人身?這個事情不要問人,也不要去問神,問自己就曉得。這一生在這個世間,我們存心、待人,你從這裡去反省就曉得來生能不能得人身。來生要能得人身,我們基本的道德決定是修得很好,在佛法裡就是五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在中國道德裡面講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「五常」,「常」就是永遠不變的道德標準,這五個字我們有沒有做到?這五個字要沒做到,來生就不能得人身。
再反省反省,三惡道我們去的機會多不多?餓鬼道是貪,慳貪,想想我們這個條件有沒有具足?貪名、貪利、貪財、貪色,樣樣都貪而無厭,這餓鬼道的條件具足了。地獄道的條件是瞋恚、忌妒、障礙。畜生道是愚痴,邪正、善惡、是非都顛倒,把正法看作邪法,邪法認為是正法,顛倒錯亂,這是愚痴,是畜生道。所以我們要認真反省,確實我們在六道裡面,大概往三惡道的條件至少有百分之六十,得人天的只有百分之四十,很危險,所以失掉人身再得人身相當不容易,尤其是在這個時代,道德觀念最弱的時候,很難再得人身,因此對於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樁事情要認真,決定不能僥倖。
【當知此經。】
這是指《阿彌陀經》。
【字字皆海印三昧,大圓鏡智之靈文也。】
『海印三昧』與『大圓鏡智』都是真如本性的別名。就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,換句話說,字字都是真言。
【唯念至一心不亂,則能超三界、伏煩惱、破無明也。】
這一段是讚歎這部經典,我們要認識這個經典的價值。
【所持名號,真實不可思議;能持心性,亦真實不可思議。】
【持一聲。】
就是念一聲。
【則一聲不可思議。】
【持十百千萬無數聲,聲聲不可思議也。】
持名念佛,這世間只有兩種人最容易成就,一種是上智,一種是下愚,這兩種人最好成就。下愚是什麼?事持,教他老實念佛,他就沒有妄念,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他決定不改,這個人決定往生,沒有話說。上智之人一聽,理就明白,就都通達,也沒有懷疑。最麻煩就是當中的半調子,很麻煩,最難度的,你說他不懂,他又好像懂;你說他懂,真是糊裡糊塗,不老實,既不聰明又不老實,這個事情很麻煩。念佛要曉得,為什麼說「念一聲佛號,一聲不可思議」?前面講了,念一聲佛與佛就相應,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裡頭要具足三學、三慧、三資糧,這樣才相應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一念不可思議,念念不可思議,就是個意思。這樣念法,上智與下愚都做到,唯有當中這些人做不到,為什麼?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,這就是不老實,所以雖然念,不相應,雖然念,功夫不得力,不能伏斷煩惱,不能消除妄念,這就是功夫不得力。為什麼別人念的得力?我念為什麼不得力?同樣是一句佛號,為什麼別人念得相應,我念得不相應?這是自己一定要認真去反省。
印光大師教我們一個方法,那個方法也是妙絕,實在是太妙了,可是看看自己能不能用得上,他用什麼方法?他常常想著:「我就要死了」,把死字貼在額頭上,我馬上就要死了,只有這一句佛號能救命,如果用這種心情念佛,念佛可以得力,可以相應。人要死了,哪樣你能帶得了?一樣都帶不了。人要死了,還跟人爭什麼?也沒得好爭的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你這句佛號就得力,你就老實了。聰明的人,他看破了,所以他的心清淨,能夠一心稱念。老實人,他聽話,教他怎麼樣他就怎麼樣,他不會改變,那個容易成功。只有當中這一段人,他放不下,放不下就成了大障礙。所以念佛堂常常講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單提一句佛號,正念分明」,這個樣子才『聲聲不可思議』。下面是蕅益大師的話:
【伏願緇素智愚。】
你看這個言辭多麼懇切,這是一代祖師苦口婆心。『伏願』是跪在地下祈求,希望你們這些出家、在家的同修,『緇』是出家人,出家同修,『素』是在家同修,在家居士,蕅益大師這樣對待我們。無論你是上智還是下愚,當然當中也都包括在其中,所有出家、在家學佛的同修們:
【於此簡易直捷,無上圓頓法門,勿視為難,而輒生退諉。】
不要把它看得太難,太難你就不肯學、不敢學。
【勿視為易。而漫不策勤。】
也不能看得太容易,看得太容易,掉以輕心,不認真努力,結果會落空。
【勿視為淺。】
不要把它看得太淺,看得太淺,小看它了,沒把它看在眼裡,這都是現在很多人的毛病,一聽說念佛,「老太婆教,這有什麼了不起!」掉以輕心,輕慢心來看淨土法門,我們在國外常常遇到。大家對於禪、密,覺得了不起,提到淨土就非常輕視,這都造罪業。
我在國外弘揚淨土,幸虧過去那些大經大論念了不少,他們問我的,我都知道,無論你講教也好、講禪也好、講密也好,我都知道,我都講過。我沒有參過禪,禪宗重要的典籍我講過很多遍。《六祖壇經》是禪宗根本的經典,我講過不少遍。永嘉的《禪宗集》、《證道歌》,大珠和尚的《語錄》,都曾經講過很多遍。禪,我很內行,口頭禪我比他高明,密宗的常識我也很豐富,他唬不了我,他們那些境界,我清楚明白。所以我出去念佛、講《彌陀經》,大家還不大敢輕視,但是態度上總是不以為然。幸虧過去《彌陀經疏鈔演義》留了這套帶子在,三百三十五個,一部《彌陀經》,他們看到這個錄音帶嚇了一跳,不敢說話了。一部《彌陀經》一天講一個半鐘頭,要講一年,他們連作夢都沒想到,這才把他鎮住,不敢動了,不敢隨便講話,老老實實來聽經;沒有這些東西壓不住,他不服。所以今天弘揚淨土比弘揚任何一個法門都難,多少法師到了外國之後,明明自己是念佛的,人家問,不敢講念佛,因為講念佛怕人家瞧不起,都說是參禪的,都說是念咒的,人家就恭敬了,太難了。
所以不能把它看得太淺,也不能看得太深,深了就不敢學,不敢承當,這是大師教給我們,要記住。『無上圓頓法門』,容易、簡單、直捷,它是「無上圓頓法門」,一點都不錯。末後這一段:
【重勸發願。】
【經云:『我見是利』。】
這是解釋前面表解上說的。
【是佛眼所見,究盡明了也。】
這是如來五眼圓明,他看到念佛的利益,這個利益太大了。
【是利者。】
什麼樣的利益?
【橫出五濁,圓淨四土,直至不退位。】
這是圓證三不退。
【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】
這一種功德利益沒有辦法想像的,想像不到的。
【又是利,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。】
這也是個利益。念佛人,因為這句佛號是善中之善、福中之福,所以常常念這句名號就是修善根福德,他的善根福德多了,善根福德大了,臨命終時,他就不顛倒,為什麼?善根深厚,福德太大,臨命終時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利益不可思議。
【蓋穢土自力修行,生死關頭最難得力。】
這是真的。不管你修什麼法門,到了臨終那一剎那,功夫能不能得力就在那個時候看,這就說明修學其他法門在這個時候所呈現出來的樣子,你心裡頭應該有數。這一、兩年來,佛門有不少大德往生,有幾位瑞相非常好,預知時至,走的時候很自在,沒有痛苦,說走就走。我在洛杉磯講經的時候,洛杉磯有一位夏居士,夏荊山居士,他就提出一個問題問我。因為台灣這幾位大德往生,瑞相都這麼好,預知時至,很自在、很安詳的走了,他雖然沒看到,他聽說了,當然這個聽說不是假的,是真的,像廣欽老和尚、李炳南老居士,真的不是假的,還有洛杉磯前年史清源居士往生也是真的,也沒有害病,也預知時至,這就是在一個都市裡面,他自己見到的。他就問我,念佛的人走得都這麼自在。他這些年學密,跟西藏的大寶法王、仁波切、呼圖克圖們在一塊兒學密,學得很起勁,大寶法王前年過世,也有幾個大喇嘛,在西藏都是非常有名的,這些活佛、仁波切過世,他也看到了,非常的痛苦,都是癌症,很痛苦的過世。
所以他就提出一個問題,好像密宗大德還不如念佛這麼樣安詳自在,他問我這是什麼緣故?密宗在美國的勢力非常大,我們也不能得罪他,他來問我,我無可奈何,我想了想,「大概密宗大德福報享盡了,念佛人一生苦行,沒享過福,臨命終時就這麼一點點福現前」。密宗大德是真正享福,七寶供養,真享受。達賴喇嘛在美國住的旅館是最高級的旅館,聽說一晚上美金都要好幾百塊,那是真享受,帝王的享受。大概福報享盡了,所以在臨命終時,他就很苦。念佛人一生不享福,臨命終時這麼一點福報現前,這一點要曉得。從這些現象,明白人一看就了解,前面說過,死得好,來生決定生得好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這是說到臨命終時,心不顛倒,這是大利益,這是不可思議的利益。
【圓瑛法師,歸心淨土,自號三求堂主人,求福、求慧、求生淨土。】
這是中國近代的一位大德,《楞嚴》專家。他從二十幾歲就發心,就很喜歡《楞嚴經》,一生就是研究《楞嚴經》,到晚年成就了一部《楞嚴經講義》,現在在台灣很流通,到處都翻印。初學《楞嚴經》,的確他這個《講義》非常之好,深入淺出。他自己念佛求生淨土,所以他住的地方叫『三求堂』,『求福、求慧、求生淨土』,這是他自己標榜的。蕅益大師《彌陀經要解》,他也寫個《講義》,註得非常好。
【無論頑修狂慧。】
這一句是指參禪的、學教的、學律的、學密的,是指這些人。
【到生死關頭,不能得力,全然無用。】
【即悟門深遠。】
這是講禪宗,真正得禪定,真正有功夫的人。
【操履潛確之人。】
這是指戒律精嚴之人,這都是很好的修行人,很有成就的修行人。
【儻分毫習氣未除,未免隨強偏墜。】
這個話是真的,只要習氣沒有斷盡就很麻煩。譬如諦閑法師那個參禪的徒弟,人家真的有定功,十幾年禪堂確實有成就,從一個參禪的清眾,地位一直升到首座和尚,不是一個普通人,到最後一念傲慢心生起來,被他太太拉去當土地公,你說有什麼法子?這就是『習氣未除,隨強偏墜』。被他太太找去當土地公,他太太要當土地婆,非得把他找去當土地公不可,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。不容易,真正不容易。
【永明所謂。】
就是永明延壽禪師講的。
【十人九蹉路。】
這個『十人』都是講修行人。咱們發心學佛,皈依三寶了,十個人就有九個走錯路,跟諸位說,是真的走錯路了,是佛道沒錯,就是自己的習氣沒有除盡,不能成就,錯在這個地方。「十人」也可以講十個宗派,十個宗派裡頭只有淨土這個宗派是穩穩當當決定成就,其餘的九個宗派修行縱然有成就,習氣要是沒有除盡,恐怕還是有危險,還是有麻煩,所以說靠不住,只有這一個人才是真正靠得住。
【陰境忽現前。】
『陰境』就是臨命終的時候,這個境界現前。
【瞥爾隨他去。】
隨著境界轉,又去輪迴,又墮落了。
【此誠可寒心也。】
想到這個事情不能不寒心。
【修行唯有念佛最為穩當,自有信願持名淨業之力。】
這是講自己,自己培養成自己這一份的德能,就是『信願持名』,這是『淨業』,我們修的是這個。這個法門叫「二力法門」,自己具備的條件就是「信願持名」。
【又仗彌陀慈悲願力。】
這是他力。阿彌陀佛有願力,在臨命終時必定來接引你,決定不會落空。
【所用之功,決定不虛。】
你用的功是踏實的,決定不會落空。
【佛及聖眾,現前慰導。】
『慰』是安慰,來引導你。
【故得無顛倒,自在往生也。】
這是其他宗派、其他法門裡面所沒有的,再說學別的宗派、別的法門,魔障非常之多。你看《楞嚴經》末後很長的經文講五十種陰魔,這些魔境現前,我們沒有能力,不認識,會把他當作佛境界就跟他去了,這一跟他去就上當了。《楞嚴經》十卷,講魔的境界就用了一卷半的文字,說得非常詳細。念佛法門不容易著魔,因為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。
【法門深妙,破盡一切戲論,斬盡一切意見。】
這個法門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用這一念打掉一切妄念,打掉一切見解,打掉一切成見,叫你心裡頭沒有一個雜念,沒有一個妄想,這是法門的深妙。
【唯馬鳴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之流,徹底擔荷得去。】
這是舉出過去成就的大德,念佛往生的,哪些人?馬鳴菩薩、龍樹菩薩。『龍樹』是大乘八宗的祖師,大乘佛法八個宗都是從「龍樹」這裡流出來的,龍樹是大乘八宗共同的祖師,『馬鳴』是龍樹的老師,這些人都是念佛往生的。『智者』是中國人,法華宗的祖師,天台祖師智者大師。『永明』是永明延壽禪師,古佛再來,傳記記載說他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。他先是參禪,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回過頭來專門念佛,成為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,淨土宗的六祖是永明延壽,禪宗的六祖是惠能。這些人才能徹底擔當得了,徹底承當念佛法門,他們不懷疑、不猶豫,一心稱念,求生淨土。
【其餘世智辯聰。】
他們這一類的人以外,那些世間聰明智慧的人。
【通儒禪客。】
『通儒』是真正通達事理的大儒,『禪客』,禪宗的大德們。
【盡思量度。】
要是來研究討論淨土法門,他們統統集合在一起開會研究討論、思維想像,怎麼樣?
【愈推愈遠。】
沒有法子了解,這個法門太深太妙了,法門深妙不是他們的智慧能夠理解的,必須要大智慧的人,像馬鳴、龍樹這樣一流的人物才能夠真正理解。
【又不若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,為能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也。】
這一些通儒禪客、世智辯聰的人,比上不如,比不上馬鳴、龍樹,也比不上智者、永明;比下也不如,「下」是什麼?那些老太婆們,她們能老實念佛,雖然什麼都不懂,能老實念佛。她不打妄想,也不懷疑,也不猶豫,一句彌陀念到底,她也能往生。而且下愚之人念到心清淨,智慧就開了,那個智慧是真智慧,決定不是假智慧,智慧開了,決定超過這些世智辯聰,通儒禪客不如他,他能『潛通佛智』,他念到心地清淨,念到一心不亂,恍然大悟,這是說念佛的好處。
【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。】
這是釋迦牟尼佛見到這樣的利益、功德,所以一再勸勉我們。
【分明以佛眼佛音。】
『佛眼』清淨,『佛音』,佛的言語來告訴我們。
【印定此事。】
把這樁事情給我們做證明,釋迦牟尼佛親自來給我們做證明。
【豈敢違抗,不善順入也哉。】
我們怎麼能夠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意思?不能老實念佛是對不起釋迦牟尼佛,更對不起自己。無量劫以來,這個法門碰不到,遇不到,所以沒有辦法出離生死輪迴,搞到現在這個樣子,你要曉得這個機會不容易遇到。你們這次參加這個講座有福,真正有福,絕對不是偶然。你們參加這一次講座,如果你們自己將來年歲大了,老了,一生反省一下,這一生當中最有意義、最有利益、最有收穫的就是這七天。百千萬劫難遭遇,你們今天遭遇到了,不簡單,所以一定要珍惜、要相信、要發願,認真的念佛求生淨土,不辜負釋迦牟尼佛,不辜負自己這種殊勝的遭遇。遇不到沒有法子,沒有因緣,經上講少因緣,你沒有遇到。你今天遇到,因緣具足,問題就是你自己的善根福德,你能信能願是你多善根,你肯念佛是你多福德,豈不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統統具足,那你就篤定往生,你這一生就成佛,很不容易。
問:聞師父言,今日往生西方淨土者,在家居士比出家人多,墮入阿鼻地獄者,出家人反多,如此一來,誰還敢出家?
問:師父是否亦不鼓勵眾生出家,而出家與在家在修行上,或對於佛法的弘揚及護持上,是否有所別?願聞其詳。
問:何謂「無緣大慈」?
問:「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,其意為何?
問:女眾是否可以講經說法?為何較少見女眾法師弘法?
問:師父談《西方確指》中的拜佛,可以一百拜或四十八拜或二十四拜,如此是否指拜佛要有一定的次數?又念佛號一千遍,若念佛得數其次數,豈不容易分心?是否有其他的訣竅?
問:僧伽,和合眾也,非專指在家人,三皈依中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其所指之僧,莫非亦可以皈依在家居士?
問:弟子出家初學,請師父慈悲,多開示如何做個如法的出家眾? |